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2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麦田里的守望》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存在于矛盾对立的社会现实中,他孤独,彷徨,绝望的灵魂,构成了他无法维持理想追求的精神痛苦及个体存在危机。章立足于矛盾对立的视角,围绕物质天堂与精神地狱,渴望认同与排斥隔离,灵魂守望与理想破灭这三对矛盾,探寻霍尔顿人生的迷失。  相似文献   
62.
63.
韩寒与方舟子各自背后庞大的支持者群体造就了此次网络狂欢。在历经互相调侃、攻击和坚定表态之后,讨论者开始逐渐将注意力转至对言论自由边界与名誉权保护之上。这似乎是此次大争论更具意义的地方  相似文献   
64.
狼变     
桂子和老狼相遇在金黄的一望无际的麦田。桂子给在地里割麦子的爹娘送完饭,一边啃手中的馒头一边往回走。老狼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桂子一步步走近,伸手摸了摸它的额头,它竟伸出舌头舔了舔桂子的小手,桂子把一块馒头塞进它的嘴里。桂子走几步,回头,老狼还伫立在那里。桂子又把一块馒头塞进它的嘴里。  相似文献   
65.
2012年初,韩寒陷入一遍质疑声中,先是知名博主麦田发难,"称韩寒之所以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完全是他父亲和出版人‘人造’、‘包装’的结果",随后"打假斗士"方舟子加入质疑,把这场质疑秀推向高潮。一时间,众多名人纷纷加入论战,发表各  相似文献   
66.
正2012年1月间,新浪博客"麦田的读书生活"对韩寒的作品是否为其本人撰作的,进行了质疑。媒体上很快出现了赞成麦田质疑,认为韩寒作品有代笔问题的声音。在"麦田的读书生活"于1月18日发表《致韩寒韩仁均李其纲等人道歉信》后,方舟子开始了持续地对韩寒作品的有关质疑……他通过一些推理、分析,不认可韩寒的一些作品是韩寒所写,怀疑韩寒的作品是别人代写的、韩寒有一个写作团队代其写作,等等。网络上出现了"代笔门"一词。  相似文献   
6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霍尔顿对于社会的迷茫和无奈,对于梦想生活的破灭。梦幻的破灭反映了社会苟延残喘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社会现状的思索。  相似文献   
68.
美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27日,传奇"遁世"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塞林格一直是一个谜。他大半生都以一个遁世者的形象游离于公众视野。他被认为是美国"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却在成名后几乎不与外界接触,终日生活在一座栅栏围起的山顶小屋中。也许正因为此,这种隐居的状态愈发激起了公众的好奇之心。在他的后半生中,曾有无数的记者、渴慕者、出版商前往他生活的小镇,企图能够窥其一面,却最终止步  相似文献   
69.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又到了收获的季节。中考前的一天,我手握镰刀,雄赳赳气昂昂地跟着妈妈走向金色的麦田。来到田埂上,我看见金黄的麦穗压弯了腰。一阵风吹过,麦子左摇右晃、前俯后仰,像一个个醉汉。开始收割了,我左手握紧麦子的中下部,右手挥起镰刀,"咔嚓、咔嚓……"麦田里传出一阵阵节奏明  相似文献   
70.
在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与苏童《城北地带》中,两位作家分别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和年轻人生命景观的书写呈现出相似的维度和不同的张弛力度。霍尔顿与南方“街头少年”虽然在生理年龄和心理精神方面有着相似性,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在与现实世界的冲撞中产生的心灵孤独。“父亲”形象的缺位安排则暗示了少年们对成人世界的对抗与反叛,而在书写人性中可贵、脆弱的美与温情这一层面,两部作品亦呈现出守望与毁灭的不同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