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2篇
教育   16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7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龚自珍写《诗》教子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浙江杭州人。龚自珍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就聪明好学,12岁跟随外祖父、著名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13岁便能赋诗写作文章。龚自珍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产生了变革现实的思想。道光年间,他考中进士,提倡更新政治.主张禁烟.但遭到顽固派的排斥,辞官归隐。  相似文献   
22.
江世平 《上饶师专学报》1991,11(1):88-90,110
民本思想是近代早期思想家提倡政治变革的思想武器。龚自珍同情民众疾苦,对“君权神授”观提出质疑,憧憬民众所建立的新王朝。林则徐在政务活动中以民众观为准则,提倡民心可用,号召民众抗御外敌。魏源通过著述论证民众观,敢于批评君主,提倡重民,重臣轻君。他们的开明政治观在当时有积极作用,但还不是人民主权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23.
龚自珍和梁启超都是近代以来思想界和文学界引领潮流的人物, 南社诗歌就曾经深受龚、梁二人的熏陶。大致上说, 龚自珍对南社诗歌的内容风格影响较大, 而梁启超对南社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南社社友对“新民”思想以及“诗界革命”运动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4.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25.
龚自珍、魏源、姚莹等边疆史地学者对传统学术的认识,反映在他们对传统学术的利用和改造上。这是形成他们学术特征的重要来源,其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又是他们致力于边疆史地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6.
龚自珍绍承戴震,戴学通过其门生段玉裁和再传弟子王引之传承龚自珍.龚的“平均“论和戴震的“情平“说一脉相承.“平均“论提出了“破例““变法“的进步观点.龚曾供职祖师故里,为重修徽州府志留下宝贵资料,写下了著名的黄山铭.  相似文献   
27.
"今文经"是清儒在追问什么是最真最善的儒学的过程中,逐渐开辟出的一个思想空间.在这条反思的路途中,龚自珍对西汉经学的继承和弘扬没有落入壁垒森严的门户窠臼之中.他截断众流,直探本源,重新思考了儒家经典教诲的根本精神,深入揭示了儒学综汇经史、贯通天人的完整意蕴.只有超越还原主义的孤立政治史探讨和纯粹学术史进路,我们才能恰当估计龚自珍经学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28.
龚自珍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学者们对其社会改良主义革新理论和文学艺术思想研究颇多。然而,他在一生的官场生涯中,长期接触、整理和利用官府档案,形成一些档案思想,值得档案史学研究者重视。尽管他的档案思想缺乏系统性并存在局限性,但其中有些对今天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9.
比较江左三大家及其以后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的诗派别五花八门,有世人所称的“江左三大家”;有主张“神韵说”的王士祯;有与王士祯齐名的朱彝尊;主张做诗注重“性灵“的袁牧;渊源两宋,却独树一帜的龚自珍……,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形式已不能与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诗界的革命便是自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30.
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所承栽的是相似、相同的寓意,都是中国文人感物喻志的最常见的象征。那么龚自珍用“梅”托志是否有着他独特的意义呢?如果用兰、竹、菊是否也可以?这是一位学生在周末随笔中提出的问题。笔者试着作出这样的解读:《病梅馆记》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应该具有典型性。那么,《病梅馆记》为什么用“梅”托志,它的典型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不妨从文化、史学、审美等多个角度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