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4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再谈<<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答刘新民先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叙述者是旧传统的代盲人,他为镇上人推卸造成爱米丽的悲剧的责任。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不是新旧的冲突而是以清教思想为核心的旧传统造成的。福克纳对待传统与变革的态度复杂而矛盾,他既批判了南方清教传统,也对一些传统美德的沦丧感到遗憾,同时他对工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也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32.
文章结合南方的历史与文化,对福克纳小说中处于社会底层的穷白人沃许悲剧形象做了全面而较为深刻的分析,指出福克纳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一方面对以沃许为代表的南方穷白人手存状况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注;另一方面致力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即,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享有人的尊严,必须有人生正确的信仰,而这一点正是小说《沃许》主人公形象的寓意之所在。  相似文献   
33.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模式,从而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反讽色彩,揭示了美国南方精神文化的衰落。从结构、人物、意象等方面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神话原型,能深度揭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以及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探索。  相似文献   
34.
从身体叙述的角度解读威廉·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可以揭示出美国南方文明的没落、女性主义的复苏及异化、父权主义的专横与冷酷等丰富的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35.
福克纳的辉煌才能在当代美国小说家中是无与伦比的.在他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及其它小说里,福克纳以他对南方特有的情结,充满激情地向世人展现了充斥着失败感、罪愆感、挫折感的美国南方.福克纳的南方情结基于他对南方的了解、同情以及深深的眷恋.  相似文献   
36.
威廉·福克纳的作品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性对读者要求甚高,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在我国已经有好几个译文版本,文章在翻译上各有千秋。但在对"thematerialsofthehumanspirit","tofindadedication","ButIwouldliketodothesamewiththeacclaimtoo","Therearenolongerproblemsofthespirit"等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7.
福克纳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意识。他不断地在自己“邮票般大小的故乡本土”上开掘,描写那里的人物、历史与事件,表现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他在作品中表露出深深的乡土意识,并对乡土———这个精神家园穷尽毕生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8.
时空倒置是意识流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技法。然而,不同的作家在使用这一技法时却有很大不同。本文将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这两位意识流小说大师为例来讨论他们在使用这一技法时的不同。  相似文献   
39.
福克纳是一位极为重视小说艺术手法实验的现代派作家,然而在他不断变化的小说创作技巧之下,掩盖的是他一直关注的重大社会变革主题。本文通过对福克纳主要作品主题思想的分析,揭示了他文学创作追求的目标,剖析了其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深刻内涵和他本人的内心痛苦和矛盾,从而进一步展示了他企图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沟通的愿望,却始终未能逾越这条鸿沟。  相似文献   
40.
本文将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文革结束之前,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以及新千年以来的10年,进而对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作一详尽的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