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篇
  免费   4篇
教育   1087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8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冯友兰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其中人性论、境界论和创新论是他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从人性论出发,冯友兰认为人性既是伦理的也是理智的,所以培养学生要德智双修;从境界论出发,冯友兰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创新论出发,冯友兰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2.
唐代诗人谙熟《风》《骚》中的词语、语句及典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为诗人所接受,成为自己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大凡唐代诗人,没有一个未受过《风》、《骚》精神的熏陶。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总是可以或多或少地见到《诗经》与《楚辞》语典之身影。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的接受极其认真、普遍而广泛,犹如江海,不胜尽勺。仅举《诗经》"飞蓬"、"黍离"、"甘棠"与《楚辞》"摇落"、"惆怅"、"木叶"之部分语典,粗窥唐代诗人对其接受之概况,以收管窥见豹之效。  相似文献   
73.
抗战时期,大量难民涌入桂林。为了解决难民生存问题,开垦桂林的荒地。中央委员会所统辖的筹赈会在桂林成立移桂难民垦殖处并在桂林良丰乡十里坪建立了具有试验性质的桂林难民垦殖区。从战争引发的难民问题与桂林难民垦殖区的建立、建设和成效等三个方面来简略的叙述抗战时期桂林难民殖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74.
《封禅方说》原书已佚,无法详考该书与汉武帝的关系.现存《史记·孝武本纪》几乎与《史记·封禅书》完全相同.根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风俗通义》等相关记载,可大略推测汉武帝不得不封禅是《封禅方说》的成书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之风加速了《封禅方说》的形成,以公孙卿为代表的方士群体创作了《封禅方说》.汉武帝晚年对求仙态度的转变是《封禅方说》一书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5.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76.
跨越十六年之久的两部影片《甲方乙方》与《私人定制》,在导演、编剧、剧本及主演葛优的诸多相似性下进行对比,具有深远意义。将两部影片进行对比可以看做是对冯小刚电影事业的一个检验。文章从电影的外围环境设置和内部内容设置的两个维度展开分析,着重阐释《私人定制》较之《甲方乙方》的蜕变之处,以此论述冯氏电影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77.
临朐冯氏家族为明清之际山东著名的文学与科举世家,冯溥为其家族的杰出代表人,而关于其家族藏书至今未有人研究,冯溥有《佳山堂书目》一卷流传于世,以书名简目形式记载冯溥藏书,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探讨其家族藏书、刻书情况,同时介绍《佳山堂书目》版本及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78.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9.
刘知几的史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史通》一书中。刘氏对他之前的中国历代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其中关于史书写著的方法问题,在文风、体制、语言、叙事、书法等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且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80.
曹植善于运用意象寄托的手法来曲折地表达主观意愿,正是中国传统诗歌讲究含蓄蕴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要求的体现.意象寄托手法源自<诗经>的比兴传统,曹植是历史上无数个继承创新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