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7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科技人才是拥有卓越禀赋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资源.为大力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完善,必须创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平台,制定和完善吸引各类科技英才的政策措施,建立科学完备的科技人才成长机制.高等职业院校应把教育培养应用型、操作型、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2.
Despite rapid growth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worldwide, a number of public concern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and its regulation remain. In response to these concerns, greater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promoting biotechnologists’ public engagement. As tertiary science degree programmes form the foundation of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 by providing a pipeline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ntering into the profession,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formal science communication training be introduced at this early stage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views of biotechnology students towards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training. Using an Australian biotechnology degree programme as a case study, 69 undergraduates from all three years of the programme were administered a questionnaire that asked them to rank the importance of 12 components of a biotechnology curriculum, including two science communication item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the responses of 274 students enrolled in other science programmes. Additional questions were provided to the second year biotechnology undergraduat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ndertaken with 13 of these students to further examine their views of this are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biotechnology students surveyed do not value communication with non‐scientists n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train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biotechnology courses yet to integrate science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to their science curriculu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3.
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年龄分布是一种单峰分布,与杰出科学家论文生产力的年龄分布比较一致.中年时期是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和产出力的双高期.进一步对三个领域杰出科学家最具影响力的5篇论文的年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杰出科学家最具影响力的5篇论文的年龄分布高峰期比杰出科学家发表所有论文的高峰期早.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4.
基于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和专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们积极呼吁将人文精神(Humanity)放在生命伦理讨论的首位,并关注科技与公众的关系(Public-relationship)、文化宗教多样性(Culture)、经济(Economy)、生物安全和生物防护((Bio)Safety/Security)等新问题,在从Ethics(E,伦理)扩展到ELSI(Ethical,Legal and Social Issues/Implications,伦理、法律、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HELPCESS(Humanity,Ethics,Law,Public-replationship,Culture,Economy,(Bio)Safety/Security and Society,即人文、伦理、法律、公众关系、文化、经济、生物安全/生物防护和社会),现将这些思考草拟成文,不期全面讨论生命伦理,权且抛砖引玉而已。  相似文献   
35.
以人物数据为中心,探索卓越科学家语义描述和关联发现的技术实现路径。利用Sesame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发布语义数据,实现围绕卓越科学家的搜索发现。从学科领域、奖项、组织机构、科研成果、地理位置等多个维度挖掘卓越科学家的关联信息,实现了卓越科学家数据的关键词检索,对外提供WebService,通过人物中心节点图和人物地图可视化地显示卓越科学家数据的语义关联。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以“千人计划”入选者为例,利用履历信息分析法,从科技人才的年龄特征、学科分类、来源国家和学校、流动特点、流入地区、现职情况几个方面,分析了国际科技人才的回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海外回流的科技人才大多具有较长的学术生涯和丰富的海外经历;回流的科技人才集中在理学和工学;科技人才来源国家广泛;科技人才回国前在海外大都经历过多次工作流动;科技人才回国后主要流向北京和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数回国的科技人才在多个高校身兼数职。针对科技人才回流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人才引进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37.
本文回顾了科学基金在促进女性科研人员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2010年实行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政策的初步效果,指出了今后进一步支持女性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8.
战略科学家领导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红军  郭传杰  霍国庆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41-1448
 通过对战略科学家概念、评判标准和领导力的综述研究,提出了关于战略科学家领导力的十条假设,在传记分析、数据调查和假设验证的基础上,就战略科学家的领导力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并提出了战略科学家的领导力模型及其关键要素指标。  相似文献   
39.
文章探讨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产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稀少,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获奖前的群体水平差距较大,在科学群体的层级结构中仍处于较低层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有悖于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科研管理应尊重科学规律,还科学研究时间自由。  相似文献   
40.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凡 《图书与情报》2011,(1):131-134
文章将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人按其主要的学科背景分为文献学家和图书馆学家两大类,并将其中的图书馆学家与"四代图书馆人"中的前两代对应起来,重点考察第一代留美学人,详其生平、补其空白、纠以往记述之谬误,使他们的贡献得以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