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2006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137篇
信息传播   7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对王莽经济改革中五均赊贷、对名山大泽的征课及酒专卖制度的分析,说明王莽所课之税确为所得税。同时对这种"所得"课税思想不能为后世所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为今天的所得税课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2.
在方法论视角下,王充命观念表现为自然客观化的逻辑进演。自然是对人格意志的排除;自然挂靠在气之上而令事物有性、命之特征,因此,性、命也是自然;人格意志归根到底也是自然。故而王充认为:命不可勉。  相似文献   
53.
不同个人经验下,关于同一对象的书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王蒙和张承志不同的新疆经验使他们在关注对象的书写上迥然不同,尤其是他们的新疆题材小说分别将日常生活情境和宗教神性氛围作为书写对象,前者热衷于描绘新疆人的生存智慧和异域情趣,后者将目光聚焦在民族宗教信仰和"心灵模式"。作为外来者书写新疆,两者的写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想象",探寻王蒙和张承志新疆经验书写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一个侧面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54.
评价意义涉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存在于各类语篇,但目前应用于诗歌的却很少。本文运用Martin的评价理论,从态度和级差资源来解析杜甫《春望》中所表达的评价意义及其在四种译文中的体现,看看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在评价意义表达上是否"忠实"于原文,从而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5.
中国书院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中,明代书院发展最为坎坷、大起大落。对历代书院的兴袁。经典解释是从学校、科举、学术三个因素来分析,但这种解释只能说明表层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开明代书院起落的谜团。试通过正德政局影响广东书院的个案,分析广东书院兴起的历史境遇,揭示明代书院发展的深层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以汪康年和梁启超在《时务报》共事期间逐渐交恶的事件为分析对象,从传播研究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汪、梁在此时期各自一厢情愿的设定想象双方关系;由分歧产生迥异的想象,在迥异的解释框架下,分歧不断产生而且逐层升级,最终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57.
作为京派散文在当代的延续和传承,汪曾祺的散文具有自身独特而冲淡的气质,他通过对乡的庞大追忆,在逐渐接近本源的过程中,抵达精神的核心。他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匠心,细腻传神的摹写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而且他在写作中不断追求闲适、淡然的审美趣味,在平淡中包含深邃意蕴。  相似文献   
58.
白榆社述略     
白榆社是晚明时期声名甚著的一个诗社,由汪道昆主持,万历十一年在徽州成立,前后入社的人物至少有21人,多为当时东南地区的社会名流。白榆社对扩大“后七子”派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频繁的活动,使徽州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几个诗歌活动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59.
汪曾祺是一位注重风俗和地域文化描写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包括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他的小说展现出对俗世生活和普通百姓的浓厚兴趣,堪称一幅凝结着大美与大爱的画卷.  相似文献   
60.
王基是魏晋时期《诗经》学的著名学者,《毛诗驳》是其代表作之一。但由于此书散佚,故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付之阙如。如果钩稽文献,详细考证其与郑玄、王肃《诗》学之关系,则可以看出:"依郑驳王"是《毛诗驳》的基本学术倾向;以史证诗,诗史互证是王基的基本学术方法。然而,间以谶纬之说释诗,对史籍失之详考,也造成了申驳失当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