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7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曾国藩对桐城古文理论和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加以改造和阐发,使之与现实的政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适应了晚清社会思潮的发展。加上曾国藩在晚清政坛上的巨大影响,一大批士人汇集其麾下,使桐城文派出现一度中兴的局面。  相似文献   
42.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他将教育子弟的着眼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为达到“三修“的目标,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持家教子之道.训诫就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曾国藩的持家教子之术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在今天不完全适用,但其表现出的优良文化传统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相似文献   
43.
曾国藩受桐城派的影响,自小浸淫《史记》,受其影响深远,对其为文之法十分推崇,并进行了相关评点,主要是在取材上紧扣主旨,量身选材;在情感上自鸣郁抑,情感喷涌;在气势上文气承接,迈远骞举;在剪裁上详略得当,繁简相宜;在谋篇上先后有序,布局巧妙;在语言上用词洁准,叠词复笔。曾国藩还以《史记》为圭臬,在自己的传记文章写作实践中进行了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44.
《史记》关于范增的记事有六件:建议立楚王孙心为王;被楚王心任命为末将;劝项羽急击刘邦;鸿门宴上,要杀刘邦而未杀成;参与项羽分封王侯;陈平用反间计,使范增离走,发病而死。范增是握有兵权且卓有远见的战略家。范增与项羽的分歧,主要是对待义帝和刘邦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项羽杀义帝,破坏了范增的战略。范增始终没有获得项羽的信任,项羽很多军事行动不与范增商议而单边行动。范增的政治文化意义是国君(王)不信任忠臣,不采纳忠谏,会导致忠臣、国君乃至国家的灭亡。另一意义是贤士要择主而事,贤君要会重用有才之士。  相似文献   
45.
曾几是南宋著名诗人,他一生交游甚广,其中有吕本中、韩驹、胡安国、汪藻、王洋、韩元吉等人。吕本中、韩驹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胡安国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曾几的思想。通过曾几与朋友唱酬的诗文来考察他的交游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清其诗歌风格的渊源,也为曾几的研究提供更详备的资料。  相似文献   
46.
《武经总要》纂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勇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1):131-135
〔摘要〕 通过《武经总要》修纂的历史背景,考出编纂该书较为准确的年代(应始于庆历三年十月,讫于庆历七年四月至六月间)。同时,对学界常忽略的另外几位参修人员进行考实,说明其编纂原则并就它对后世的影响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7.
近代中国优秀的外交家曾纪泽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历,为后人所留下了藏书楼"归朴斋",是中国近代当之无愧的私人藏书第一楼,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收藏文献达10万余卷,且种类丰富,价值突出,特色显著,令后人受益无穷,今人正在加强对其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48.
洪家大屋官厅墙壁上的题字是太平军古隆贤部所为。它借古讽今,抒发对时局的看法和感受。题字成为十个月后该部全体投降清军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49.
《赠李司空妓》诗,《全唐诗》中初得此名,以为刘禹锡赴扬州大司马杜鸿渐宴,席上赋此诗。此与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所载同。然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却言此诗乃刘禹锡罢和州回京后赴李司空宴会时所作。二书所载,大相径庭。入宋后,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又衍生出韦应物赴杜鸿渐宴会时作的说法。此后,该诗的记载虽层出不穷,然大抵沿袭此三种说法。细考之,此三种说法不仅自相抵牾,且均与史实不符,不能成立。此诗很有可能系后人伪作,托名刘禹锡(或韦应物)而已。  相似文献   
50.
旅欧以来,曾琦从一个新闻记者的视角,对比中西国防差距,从中国自身的国情出发,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战争威胁,提出了"飞潜政策"、"军国民教育"和"防日反苏"的国防思想,虽因曾氏本人阶级立场的特珠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而略显僵化与滞后,但其中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