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商隐诗中多用典故,宋玉、司马相如、曹植三个人物的典故使用较频繁.对这种现象予以分析可以得知,李商隐与三人有诸多相似之处,多才、多情、多难.因此,他常以此三人自比,这种自我定位所形成的忧郁、苦闷、重情的心理特征,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造成了李诗深情、隐晦、感伤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2.
从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上,探讨晚唐诗人许浑写作咏史怀古诗的直接动因及诗歌的内在含蕴,并对其诗歌定式之弊端给予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33.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主要艺术特色在于用典,以人事典故用得最多。他选取历史上与诗文典籍中所描写的品格高尚,有奇操卓行的人事入诗,讴歌其人其事,而且他的用典继承了前代诗人,并发展了前代诗人的用典艺术,很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4.
<红楼梦>中大量的名物典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典章制度,社会风俗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对书中的一部分名物典故做了考释,并以此为<红楼梦>研究之资.  相似文献   
35.
典故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髓。各民族文化又各具特色,因此在典故翻译中势必会遇到文化移植障碍。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典故的来源及其在目的语中的对应情况,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恰如其分的翻译。本文着重从英语典故汉译的角度,通过具体实例来探讨这种文化差异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用事”在三个阶段的讨论高潮的叙述,来约略地了解“用事”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发展历程和地位。  相似文献   
37.
《红楼梦》的典故与跨文化翻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译者翻译《红楼梦》时所采用的方法;衡量这些方法的得失, 以及个别译者从事跨文化翻译的成绩.  相似文献   
38.
柳宗元诗文善于用典,用典有利于论证和阐发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和主张,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朋友之间的友情,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柳宗元用典原因是多方面,这对其诗文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宋代诗话中的用事论主要在两个维面展开:一是对诗歌用事的原则及其要求进行探讨,着重考察用事与整个诗作、使字用语、诗意表现、创作主体的关系;二是对诗歌用事的方式及其内涵、审美效果等进行考察,着重从意用事和语用事两大块切入探讨。宋代诗话的用事论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宋人对具体诗法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40.
典故运用传统的生成因由就其大要而言有四个方面:以崇古重史作为思想依据,“崇古”是对祖先、先王等往昔权威和经验的认同、崇拜和追从,“重史”是借助历史的想象、回忆和溯源以寻求秩序的理性依据和价值本原意义;于是推重古训,以“古训是式”作为行为规范,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鉴,掇拾古训成为时尚,导致对经典的崇奉,对权威、经验乃至语言的崇信;这影响到创作理论的建构,从墨子的“三表”之“本之者”、庄子“三言”之“重言”“寓言”,强调以经典和历史为据,并借重名人、圣贤的权威言论甚而不惜虚构名人圣贤的言行,到荀子“征圣”、“宗经”萌芽,经扬雄而发端,至刘勰最后系统完成,圣人及经典就铁定是行文、论文的最充分的理据;而“子曰”“诗云”的征引实践,在称述“六经”、多言古史的狂潮中,压缩征引即运用典故自然呈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