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厄洛斯(eros)"是古典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主题与内核.爱欲意味着人对美善本身以及与此内在相关的灵魂不朽的执着追求.不过,人的生命不是神的生命,它是可朽的,人若想实现不朽,就必须通过教育,与他人的灵魂结合在一起.正是出于这种对美善的爱,苏格拉底把教化优秀青年,使其卓越,看作是自己的神圣使命,而他自己也在这样的教化中实现了自己的灵魂不朽.  相似文献   
12.
爱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坛最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语言简洁,风格独特。代表诗作之一《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韵律节奏,前三节是8—6—8—6格式,到了第四节,格式却变为6—8—6—8格式;词汇句法,口语词汇与典雅庄重的抽象词汇并列出现,以及用偏离常规的句法来表现主题和诗人的矛盾心理;语符形式,诗歌没有标题、词汇大写、用充满歧义的破折号等。这一切,展示出诗人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彰显出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早年徘徊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因体弱多病曾醉心于道教养生导引之术,龙场大悟体证生死后始与道教决裂,并极力批判道教肉体长生说,主张"良知"方为彻死彻生的"真己",实现了长生不死说的视域转化。同时,王阳明"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主张知行合一与事上磨炼工夫,反对顽空虚静的修炼方法,强调"即有体无"的入世担当。但王阳明也着重指出,佛道教虽不如儒学广大简易,然而也是性命之学,善于学则三教皆无弊,不善学则皆有弊。因此,三教各有其优劣而难分高下,抉择的关键在于学者根机是否相应,为学之道能否相宜。  相似文献   
14.
巴清以炼丹为业,其炼丹过程充满着尝试性,对炼丹史乃至近代化学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火药的发明提供了难得的案例,但终受始皇劫持而客死异乡。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台,其潜在意义在于对巴清民族气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张青 《双语学习》2007,(7M):175-176
In the Ode to the Grecian Urn Keats cam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immortality he had quested for is a myth that cannot be interpreted. The marbleized sacrificial rite on the ancient urn implies that human life is a process of endless sacrifice. This inevitable recognition of mortal limit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human growth can not be dissolved by the soothing oracle that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相似文献   
16.
张东荪认为人生观是以宇宙观为基础的 ,我们的宇宙是由无数架构相互套合、互相交织而成的一个总架构。人的价值便是追求人生在宇宙中有较实在、较进步的地位。人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 ;科学亦能亦不能解决人生。人欲并不是无足轻重的 ,我们只能化它、移它 ,而不能绝它 ;人之相忘于社会正犹鱼之相忘于水。凡人皆不朽 ,不朽只是指其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进化所贡献的影响大小、广狭而言 ;人之一生只是一个理智的实现而已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理智 ,理性地生活 ,努力把无目的的自然生活改变为有目的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17.
William Wordsworth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British "Lake poets" In his poems he aimed at 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the language,fighting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forms of the 18th century poetry.He transformed his observation of the landscape into the revelation of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poetry,and thus expressed his nature philosophy.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briefly analyses the organization of his poem: "Ode: Intimation of Immortality" and mainly elaborates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t’s na-ture-philosophy in four points:(a) Man is sensitive to all natural influences in childhood.(b) Nature has a moral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and helps the poet understand the mystery of human life.(c) Life is but a stage.(d) 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相似文献   
18.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论不朽     
人的肉体是会死亡的,人的灵魂也并不能轮回,那么人能否不朽呢?当然能!那么什么东西能使我们不朽?精神!个体的人不断死亡,但人类却长存。在人类存在的过程中,精神、知识、真理被世世代代传递下去,那些创造了精神、知识和发现了真理的人们,因此便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而得到不朽。唯有精神才能够被后代传递下去,因此人生的意义便在于精神的创造。由此可见,自我的不朽只能在他人中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早年徘徊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因体弱多病曾醉心于道教养生导引之术,龙场大悟体证生死后始与道教决裂,并极力批判道教肉体长生说,主张"良知"方为彻死彻生的"真己",实现了长生不死说的视域转化。同时,王阳明"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主张知行合一与事上磨炼工夫,反对顽空虚静的修炼方法,强调"即有体无"的入世担当。但王阳明也着重指出,佛道教虽不如儒学广大简易,然而也是性命之学,善于学则三教皆无弊,不善学则皆有弊。因此,三教各有其优劣而难分高下,抉择的关键在于学者根机是否相应,为学之道能否相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