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教育   5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52.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但他的“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注重顺从自然规律,以不作为达到有作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治世是如此,引申到学习上也应遵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法则。老子教育思想的理念:一是在于顺其自然,按照人的本性去发挥各人所长;二是淡泊名利,无私而学;三是在于言不在多,身教重于言教,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总之,在于把人的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使自己的潜能不断被挖掘和体现,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53.
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中,班主任的工作越来越难做,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是当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主导思想。了解和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是符合当今的教育形势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笔者以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结合现代学校管理规律,试图找出更有效的德育模式,提高学校的德育功效,更好地为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服务。  相似文献   
54.
本文基于地质专业近30年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历程,分析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变迁,着重对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的探索,提出了“以静制动”和“可持续教学”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55.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56.
王安石的庄子研究对宋代庄学的繁荣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融会百家的基础上,王安石调和庄子与儒家思想的矛盾,并从性命道德学说和政治的角度阐发庄子的思想,反映了以儒解《庄》的思想倾向,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党员干部处在行政权力的末梢,是群众利益的直接代言人。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指导下,探究如何治理基层党员干部“妄为”“不为”问题的对策,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拥有更多的实惠感、获得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文章提出了“并发用户数”是一个评价和使用数据库的重要参量;并对当前几种数据库的评价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数据库评价体系缺失“并发用户数”、“用户不活动时限”这两项指标,有失其健全性和权威性;确立了一个较为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数据库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9.
杜威“无目的学前教育”与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不谋而合:反对为儿童设定人为培养目标,儿童教育不强迫、不勉强、顺应自然.中西方教育思想在此碰撞交融而赋予兼容性含义——无为自然教育,该理论观点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0.
Daisy Miller is an 1878 novella about an American girl by Henry Jam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novel is an effort to study the tragic fate of heroine and its reason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t. Two common reasons of the tragic destiny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one, the oppressive environment; the other, the hero's in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