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1490篇
科学研究   37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5篇
综合类   10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文章指出了互联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认识误区,并对互联网络会计信息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我国互联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2.
互联网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这使我国大学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德育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思考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二、顺应时代发展,实施大学德育进网络工程.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着力培养大学生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993.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分散化,以及信息内容的不可预测性,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本文从更新观念、强化队伍建设、抓好网络监控诸方面,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994.
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网瘾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一方面与网络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大学生自身有关,在分析其他干预模式的基础上,构想出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的干预新模式,并且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实施新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95.
网络环境对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有其得天独厚的土壤。本文力求从网络教育学的全新理论出发,辅以本人参加《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微格试教课的授课实践经验,对高师院校《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自主学习网站进行探索性的设计和研究。  相似文献   
996.
智能手机时代,我国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备受关注,此次研究从医学生的角度探究智能手机成瘾与学习、睡眠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丰富大学生学习内容、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道德个性化倾向、道德冷漠现象、异质性道德冲击、网络黑客行为等问题,为此,应建立网络道德准则,注意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98.
网上教学依据教学手段的不同分为自主式网上教学和实施在线交谈式网上教学,网上教学优势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以及电子图书馆的必不可少性,阐明了网上教学不仅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很好形式。  相似文献   
999.
网络文学的电子主体性、文学新样式与诗性自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学要获得新的发展,首先应重视和强调它的主体性,在没有控制系统的全开放的情况下写作,如果停留于主观渲泄、自说自话,或把电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割裂、对立起来,是不利于网络学发展的,其次,寻找新形式是网络学区别于传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志于网络学创作的人应加强形式方面的探讨;另外,仅仅是“写”还不能产生学,网络学要成为学,还必须充分重视诗性和加强诗性自律。  相似文献   
1000.
In The Onlife Manifesto: Being Human in a Hyperconnected Era Luciano Floridi and his associates examin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 of humanity. Yet, their insights give less thought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echno-capitalism that in large measure creates ICTs and leads to their further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This article responses to Floridi’s work and examines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blurred distinction between human, machine and nature in the postdigital context. Taking lessons from early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cross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Bloc, it examines ide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paper points towards the postdigital challenge of the rising importanc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their mutual connection with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the society at large.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io-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and close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logy and information. Based on authors’ previous works the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homo economicus and homo collaborans, and claims that their mutual differences do not make a case for a dualist philosophy—instead, the two concepts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opposite poles of a continuum. However, it shows that the biological challenge is not a mere continuation of our existing (research) questions, and that it introduces new postdigital ways of understanding our reality. In conclusion, the chapter calls for developing a new, postdigital language of inquiry, which reinvents the digital challenge and invents its relationship to bi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