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1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一边A一边B"和"又A又B"的用法有多种,其中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并列之意,即表示并列的行为,事实和状态。此时二者有时可以替换,有时却不能替换。本文主要讨论"一边A一边B"和"又A又B"表示并列意时各自使用的条件及可替换的条件和要求。  相似文献   
72.
分析了汉语口语中"X没?"结构中"没"的不同特点,指出"没"在口语中常出现在问句末尾,表达疑问语气,意义有一定程度的虚化。但它与句末常用疑问语气词"吗""么""呢"存在明显差异,仍保留着动词和副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73.
“又”和“再”是两个常用的副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通过分析发现,副词“又”和“再”还可以细分,“又”和“再”在与词的组合能力,语法意义这两个方面存在异同,找出两者之间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的具体用法,有助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又”“再”这个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74.
副词"又"和"再"都可以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两者并不是所有的用法都相同。从语义、语用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5.
上古汉语中,“有+名词”中“有”字的词性,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在先秦早期是指示代词,先秦后期被“兹+名词”取代,慢慢消亡.  相似文献   
76.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77.
孔子创立的"从游"式教育传统的核心精神在于,学生在跟从教师游学过程中亲身体验并分享其治学经验、探究精神和人格风范,逐步成长为创新人才。孔子开创并实践的从游式教学方式及其精神,同美国《博伊报告》在教育目的、方式和措施等方面存在相互发明的关联。这显示中国古典"从游"式教育传统可转化为现代大学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措施的途径。中国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本科教育应通过开展"从游"式本科教育,让孔子创立的"从游"式教育传统与探究式教育等当代大学教育成果实现新的综合和转化。这种让本科生在与导师和学长的游学中分享学术体验、激活研究兴趣并培育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综合、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让本科生在学术濡染中成长为具有探究精神的艺术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8.
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  相似文献   
79.
农民工转移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和前提,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农民工转移培训具有数量大,文化基础差别大和再就业培训逐步增加的特点。为此,我们在农民工转移培训中要做到培训专业的选择必须瞄准市场需要量大的专业。在职业培训的内容安排上,要按照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培训内容。要注意选择好培训单位和培训方法。要把培训工作和职业资格证的发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0.
“游”是艺术主体与客体在澄澈清明状态下心与物的紧密结合,是心灵的由静入动的审美体验活动。“游”作为艺术思维的状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强烈的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活动,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即心与目、物与我相互触发而又相互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家就充分认识到“游”丰富的内涵并加以挖掘,“心游万仞”“神与物游”“梦往神游”等便是对“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