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5篇
教育   291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常被视为相对主义者,对此他予以了否认与回应。在否认与回应的过程中,罗蒂发展了其进步与希望的观念。罗蒂最近的进步观念与对进步的希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更好地表达了两个儒家的真理其一,道德进步就是扩展那些能被视作“我们”的人的范围;其二,要取得这样的进步,我们不必采用道德普遍主义的立场。同时,孔子与罗蒂或许存在两种可能的争论一是差异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二为形而上学在道德进步中的作用。对争论讨论的结论是,罗蒂式的儒家会是更好的儒家,儒家式的罗蒂会是更好的罗蒂。  相似文献   
82.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3.
西晋太康时期,诗风崇尚典丽华美,诗中写景之句多是繁复绮靡,虽铺列锦绣,却了无生气。这一时期的诗人惟有左思,以其高旷的胸怀写出了风格和气质迥异于时人的诗歌。但是其诗中所表现出的玄思与玄学影响历来研究者鲜有论及,本文拟从左思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生活经历来探讨魏晋玄学思潮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力求揭示创作主体深层的心理底蕴及诗歌风格变化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84.
魏晋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一个十分特殊的大动荡、大转折时代。这一时期政治黑暗 ,战乱频仍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 ,豪门士族的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上 ,由于儒学的经学化和日益神学化而遭到士人的反对 ,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以儒、释、道几种思潮融合而成的玄学得以滋生、风靡。玄学一方面主张“贵无论”,政治上表现为无为而治 ;另一方面又倡导“自然观”,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些思想主张一扫经学尘垢 ,为士大夫们开辟出一条玄思清朗的思想途径 ,从而使得传统士林风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激情萌动的生命意识 ,称情任性的思想情感 ,坦荡豁达的行为方式 ,高标风流的人生理想 ,则是这一风气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85.
海德格尔并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可能性的问题并将未来形而上学建基于先验统觉,“人是什么”的难题升起。海德格尔接过康德的难题,把先验想象力这一“裂隙”作为突破口,以一种非现成的存在之思开显出人与世界的不一不异的存在论差异状态,使源始的世界整体成其为整体,从而真正为形而上学奠立根基。  相似文献   
86.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分歧与冲突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中国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中两者的冲突现象也尤为明显。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揭示出科学主义观念在中国存在的现实性以及它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探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7.
Abstract

Providing an indigenous opinion on anything is a difficult task. To be sure, there is a multitude of possible indigenous responses to dominant Western philosophy. My aim in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dominant analytic Western philosophy in light of the general insistence of most indigenous authors that indigenous metaphysics is holistic, and to make some bold claims about both dominant Western philosophy in line with an indigenous metaphysics of holism. There will, of course, be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holism according to the indigenous group, but most of the literature states, as a most basic concern, that a general indigenous philosophy is concerned with the groundedness (or otherwise) of an individual as an entity related to and indivisible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11. See for instance: Deloria and Wildcat (2001 Deloria, V., & Wildcat, D. (2001). Power and place: Indian education in America. Golden, CO: Fulcrum Resources. [Google Scholar]), Calderon (2008 Calderon, D. (2008). Indigenous metaphysics: Challenging Wester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in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Google Scholar]), and Marsden (1985 Marsden, M. (1985). God, man and universe: A Maori view. In M. King (Ed.), Te Ao Hurihuri: The world moves on: Aspects of Maoritanga (pp. 143164). Auckland: Longman Paul Ltd. [Google Scholar]) for specific discussion on the nature of indigenous relationships with all things. The consequences of any assertion about the holistic nature of metaphysics are vast, including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at is often perceived of as the antithesis: Western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88.
孟子的"以意逆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它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实际上就是将"意"和"志"融为一体的理解和阐释。由于各个时期占主导的文化、思想不同,必然给"以意逆志"的发展限定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89.
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提和路径,指出基于知识的相对性,形而上学自然也是相对的,"相对"意味着不断被超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而上学做了种种阐释,由此形成了形而上学不同的奠基方式。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用人类学的方式为形而上学奠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生存在的终极性问题。  相似文献   
90.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