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7499篇
科学研究   54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02篇
综合类   433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499篇
  2013年   441篇
  2012年   702篇
  2011年   613篇
  2010年   479篇
  2009年   451篇
  2008年   592篇
  2007年   804篇
  2006年   782篇
  2005年   665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507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315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6 毫秒
21.
王燕  白翠青 《辽宁高职学报》2004,6(2):128-129,145
目前我们一些从事学生品德教育的人员大多局限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认识阶段。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就高职学生必备的品德心理结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阐明若干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使品德培养工作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据、有理。  相似文献   
22.
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教育质量状况决定了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文章拟从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培养创新意识三个方面,阐述历史文化课与中职素质教育内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23.
市民社会和市民人性是不断发展的。它经过了古希腊罗马的道德人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人时代,现在正走向整合二的新阶段。与人相应,未来的中国民法典必须把握这一趋势,将道德人和经济人分别安排在民商事组织层面和民商事行为层面,从而维护市民人性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24.
以权威为基础的德育模式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要求,规范了人们按社会传统的道德规范做事,在迫使社会矛盾延缓和防止冲突失控方面,起着有力和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权威模式的德育,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也有着明显的限制和副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摈弃以权威为基础的服从式的德育,建立和谐自主平等的德育新基础。依靠自主建构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道德信念和行动准则,德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5.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26.
笔者结合几年的德育工作实践,认为:完善的制度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但企业道德风险的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阻碍力量。我们必须以树立良好企业道德为根本方法来逐步化解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各种道德风险,不断推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8.
“劳作教育”是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劳作学校是实施其“劳作教育”的机构。职业的训练、职业训练的伦理化和共同团体的伦理化是劳作学校的三个基本任务。凯兴斯泰纳关于这三者的精辟见解,对我国职业学校开发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德育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9.
如何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可接受度,是高校德育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对大学生德育理解的偏失和错位,道德的世俗化和多元化,德育的教育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德育的可接受度。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构建合理的德育目标体系和健全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可接受度。  相似文献   
30.
健全的人格品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在健全的人格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型期社会的无序现象无疑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亚失范、或“失范”的诱发因素,但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对人格品质教育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状况忧的内在因素。高校德育要摆脱自身的困境,改变“不作为”的状况,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把倾斜点放在人格品质的培养上,这不仅是高校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全面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