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3020篇
科学研究   13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60篇
综合类   25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91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本在介绍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91年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应从以下6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1)不要局限于发散思维的培养;(2)培养幼儿的智力;(3)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4)尊重幼儿的智力方式;(5)培养幼儿创造的人格和内有动机;(6)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992.
黄希庭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指导,坚持用辩证法和系统观来分析并研究心理现象。在近40年的教学科研中,他不仅深入探讨了人类时间认知的心理机制,创造性地提出了“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而且还对人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科学唯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学术品格是我国当代心理学家学术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993.
培养、塑造共青团干部健康优秀的人格 ,对扩大其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课堂心理环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境,使课堂心理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课堂心理环境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话题,提高课堂效益,培养积极健康的学生心理,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本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比较广阔的背景上,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涵义,认为人主义教育所介导的人素质,人格、人精神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人素质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也是以追求培养完满的人格为终极目的,也应是科学教育和人教育的融合,既要养成科学精神,又要养成人精神。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儒家理想人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儒家心理学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主要形式,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心理学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内容:广博的仁爱之心,执着的道义追求,高度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97.
师范生人格特征与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师范生人格特征与考试焦虑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师范生人格特征与考试焦虑相关;师范生人格差异是导致同一考试情景下产生不同考试焦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元代名臣张养浩是一个罕见的清官与诤臣,用16字可概括他高尚的人格:无私无畏,精忠报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前者表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是勤攻君阙,言人所不敢言;其二是急帝王之所急,勉为其难。后者以张养浩不畏权臣,毫无顾忌的言行为据,再现出他正直无私、肝胆照人的耿耿风骨。  相似文献   
999.
浅谈职业人格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各类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一支主导力量,承担着培养职业人格的重任。现代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校园文化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健康的职业心理教育,坚定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的具有健全职业人格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00.
误读在《雷雨》的接受史上是一个客观存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 :主题取向的社会化 ,人物性格的单纯化 ,审美态度的功利化。误读的原因主要来自作品的内在矛盾和时代的期待视界。误读导致作家创作个性的丧失。多元化的审美生态和独特的创作个性是文学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