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05篇
科学研究   31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58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31.
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较之其他高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工作中,辅导员要重视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感恩教育,积极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使其成长为民族地区合格、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32.
武术与生俱来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它具有技击属性。套路、对练是虚拟的,散打、格斗是实体的。无论是套路、对练,还是散打、格斗,都离不开攻与防的实战。所以"攻"与"防"是贯穿在武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33.
异化归化策略是文化派别形成之后被正式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译界对于异化归化的诸多传统研究视阈却往往把二者之间定格为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其实异化归化在哲学和政治二维视阈处处透露出静中有动,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34.
湘西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并趋于和谐,更大程度上与历史及现今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民族政策又总是表现在多种社会领域中,无论是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以及民族问题方面的政策,在中央的统筹规划下,均因其指向专一、深入落实而发挥着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巨大的社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5.
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来,基本工资改为由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构成,岗位工资是基本工资的核心,它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称、职务密切相关,从岗位工资可直接看出职称、职务状况,地方高校制定的校内岗位津贴与基本工资之间的联系,关系到学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6.
关于语言符号的理论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该理论涉及语言符号的双重性质: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非理性的又是理据的、可论证的;既是稳定不变的又是动态变化的。语言系统的构建是语言符号之间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认为按“有关生化——运动生化——其它相关专业学科”体系来安排学科教材,较适情合理;而能量连续统一体概念是学科与其它相关专业学科的一个联结点,它能起到提纲挈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本文在阐述“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内涵的的基础上,探讨和介绍国内“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成功做法及经验,并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索了“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9.
学术期刊周期性运转的特点使"编校合一"成为普遍现象。从体制上讲,应克服"编校合一"的弊端,健全校对质量保障机制;从校对者角度讲,则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障学术期刊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0.
从系统的整体性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可知:“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目的、手段和根据构成的有机整体;知行的本来体段就是合一的,而语言的遮蔽、私欲阻碍和析心理为二的剧场假相,使得知行分离,这三者都背离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要求;个体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在事亲事君、交友治民等具体实践中,通过致良知的努力,体认知行合一的真谛,为善去恶,成就个人的德性,这样才能实现安天下之民的目的。从系统的层次性审视阳明哲学可见,阳明虽然看到了个体的知和行、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心的社会性和个性、道德的自觉和自愿、为学和生活等两两之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受时代所限,其伦理学说系统仍然只有社会关系和伦理政治两个层次,缺少了物质生产这个根本层次,故其知行合一说的深度和说服力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