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57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37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11.
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数字化进程能否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从强化知识溢出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创新系统的知识增值能力以及吸引需方参与促进成果转化三大维度剖析了数字化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机制,并将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考察了数字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效应,并对其异质性和长期效应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数字化水平能够显著促进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替换解释变量、处理内生性以及采用动态面板估计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分区域来看,数字化对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提升效应要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数字化发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长期效应,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趋势;进一步地,数字化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受到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吸收能力的门槛调节,在跨越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吸收能力门槛后,数字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基于此,从推动数字化发展、重塑数字经济空间格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增强...  相似文献   
412.
413.
针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培养问题,在详细论述吸收能力的两个主要部分——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合作创新网络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并给出企业利用合作创新网络培养和提升吸收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14.
开放式创新下组织吸收能力概念拓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组织通过吸收能力获取与利用外部知识资源是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开放式创新以及组织与环境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既有的吸收能力概念已不适用于组织开放式创新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吸收能力研究的前因、过程、产出以及影响因素归纳,结合开放式创新中自外而内、耦合、自内而外三个维度以及研究与开发阶段,提出吸收能力概念可以从过程动态性、学习特点、知识与网络组合属性以及路径特点四个方面进行拓展。就组织开放式创新与吸收能力未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15.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是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提高推广率,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以吸收能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推广率为目标,挖掘了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内涵,推演出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管理机制组成部分——激励机制、服务标准化机制、协调机制,并探讨了三个机制支撑水利新技术需求方吸收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16.
本文以企业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西安通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0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外部网络强度、网络稳定性、网络密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而网络的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所以,企业应重视外部网络结构,提高自己的吸收能力,充分利用外部网络,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创新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417.
后发优势、吸收能力与追赶型增长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后发优势假说和吸收能力假说的实证检验,认为初始收入水平低蕴含的后发追赶潜力只是一种外在的可能性,其实现需要积累足够高的吸收能力.从中国区域经济来看,初始收入水平最低的西部地区追赶的潜力最大,初始收入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由于吸收能力较高追赶的能力也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418.
技术溢出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旭  朱秀梅 《科学学研究》2010,28(9):1435-1440
诸多研究认为,技术溢出是集群内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而企业创新环境和吸收能力是技术溢出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构建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等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对长春市软件产业集群的97家软件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集群内,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且两者之间关系受到企业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环境的正向调节作用,另外,企业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间技术溢出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19.
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晓波  陈颖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722-1730
研发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能力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为获取最佳的企业创新绩效以及长远的发展,企业有理由对这两者进行匹配,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境下在不同吸收能力状况中优先选择某种研发模式。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将研发模式划分为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用层次回归模型实证进行了分析,继而计算得到不同吸收能力情境下两种研发模式的创新绩效边际收益。研究发现,企业在低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大于外部研发,而在高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低于外部研发,据此提出了在不同吸收能力的情境下企业进行研发的最优资源分配路径。  相似文献   
420.
ODI与中国自主创新: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ODI对母国的自主创新效应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新颖的论题,自主创新效应也是中国"走出去"过程中国家战略预期的关键之一。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ODI与母国自主创新之间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ODI对其自主创新的影响,运用适当模型和1991—2006年中国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经验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ODI在整体上对中国自主创新存在显著正面的反向溢出效应,ODI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越强,而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效应则存在较大差异。充分利用ODI实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提高我国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