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951篇
科学研究   18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51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8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科技新时代》2004,(10):18-22
文字.图片,甚至多媒体短信都已经无法彰显你特立独行的个性。要想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只有诺基亚3230带来的崭新沟通方式——“闪信”。它独特的“随心换”妙趣“闪语”彩壳和“闪信”传情功能,无论在喧嚣的闹市还是露天的聚会都  相似文献   
42.
“请把我的祝福带给迎来的岁月。请把你的烦恼抛给逝去的时光。”这是去年年底女儿发给我的一条贺岁短信。她跟我说:“这是我的原创。绝对不会有克隆版.你可以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同事。”我看这条短信朴实无华而又实用.和流行的短信相比也颇具个性.算是雅俗共赏吧。  相似文献   
43.
时雨 《中国广播》2007,(4):29-32
2006年全国短信的发送量达4300亿条,比2005年增长41%,即使按一毛钱的消费来讲,各大运营商也有43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进账,而这还不包括用短信进行的高价增值服务。初生牛犊“第五媒体”收入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使四大传统媒体也希望并入它所在的发展“快车道”。在媒体广泛联姻崇尚捆绑发展的时代,“短信”已成为另外四大媒体争夺的“唐僧肉”。而广播和短信的联姻,最能宣扬广播的特点、体现互动的优势,无疑是最成功的。于是乎短信互动成为各地电台与电视报刊竞争的杀手锏,各种各样的短信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相似文献   
44.
N小时候妈妈教我念:"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自那时起便与你为邻。你的名字出现在中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你说,你叫诗意。与你为邻,在我的童年。还记得不过总角年岁,我每天清晨光着脚跑到家乡那条蜿蜒的清河边。河边柳絮纷飞,水雾浮动在空气里,晨光把天空照亮。你教我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相似文献   
45.
中秋节就要到了,在这举家团圆的传统节日到来时,最牵挂我心的是阿楠——班里那个不知该回哪一家过节的孩子。阿楠的父母是"协议离婚"的,最初决定女儿跟随妈妈,但可以自由地与爸爸见面。也许是更喜欢爸爸的性格,一段时间后,阿楠反倒与爸爸在一  相似文献   
46.
"茜茜,快过来看,我中奖啦!"星期六早晨,还在睡梦中的我被爷爷叫醒了。"什么?中奖?"睡眼蒙口的我赶紧跑到爷爷的房间里。"茜茜,你赶紧帮我看看。"爷爷迫不及待地把手机递到我手上。我揉揉双眼,认真地看起来。爷爷的手机上有一条短信,上面  相似文献   
47.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手机短信的流行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短信不仅具有大众文化属性,还具有民间文化属性,具有妙趣横生、幽默诙谐的娱乐性质。短信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学类型,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吸收了传统文学的精华,对文学生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关注短信的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时,对短信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必须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48.
某日在校道上安静地一个人走着,忽然听到旁边一个估计是高一的小女生在讨论着卡通人物。其中一个忽然叫起来:啊!你居然喜欢Hello Kitty!好幼稚哦!另一个马上不满地反驳:什么幼稚!Hello Kitty很可爱啊!你喜欢多啦A梦才幼稚!  相似文献   
49.
赵明 《科技广场》2006,(1):39-41
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与后台数据库、SMS短信服务器相连接,构成一个综合型短信增值业务平台。  相似文献   
50.
随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变得更为强烈。他们需要在情感层面获得支持,在精神方面获得安慰,在思想方面获得鼓励。人民日报的“2022年新年晚安计划”恰好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本研究从共情传播理论出发,以15位参与人民日报“晚安计划”的用户为访谈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和晚安短信的传播特征,探究青年群体参加“晚安计划”的动机及行为。研究发现,人民日报“2022年新年晚安计划”以青年群体的情感诉求为基础,打破青年群体间的隔阂,让他们在晚安短信中获得温暖和力量,并在共情氛围中产生更多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向社会传递温暖和正能量,满足了他们情感慰藉的需求,帮助他们从消极情绪中释放自己,收获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