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41篇
科学研究   46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63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19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批评话语分析的出现给我们研究政治话语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它揭示隐藏在政治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诠释它们如何建构所谓的"真实",进而达到提高人们对政治话语的批判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2.
23.
电影包含诸如图像、声音、音乐、语言等模态,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本文以经典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为研究对象,截取电影中三幅连续的画面,从两种模态图像和声音,对该画面进行分析。本研究希望能够拓展多模态话语研究的范围,为观众欣赏此电影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24.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美国政府对华贸易备忘录,这标志着“中美贸易战摩擦”的序幕正式拉开。本文以《人民日报》英文版(People’s Daily)为研究对象,用抽样选取的方式将该报纸上从2018年3月22日(星期四)到2019年3月28日(星期四)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报道全部摘录下来,根据每篇报道的话语特点将其分成三个阶段,以内容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分析得出中美贸易摩擦不同阶段的话语特点,进而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同时提出一些富有实操价值的改进建议,为我国主流报纸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5.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为语言学中新兴发展的学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人们设计的符号来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隐喻(metaphor)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隐喻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把认知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起来,使构建认知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成为可能。本文以分析CDA中的隐喻现象为基点,旨在探讨构建认知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的可行性与优势;发掘大众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并呼吁读者以批评的眼光阅读此类语篇。  相似文献   
26.
吴红燕 《英语辅导》2011,(2):162-164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本文旨在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从引语、分类、标题三个方面分析了The New York Times中的15篇关于利比亚事件的新闻报道,揭示了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权利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7.
关于"话语"和"话语分析",学界一直争论不断,界定不一。本文对此予以阐释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看法。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获得20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弹部队》的电影海报进行了社会符号学分析,文章通过解读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帮助读者了解电影海报如何通过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如何共同作用,实现表意功能,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29.
网络课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功能语言学理论,网络课程发展的理想模式是构建逼真的三维或四维学习情境,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顺利地完成意义构建,实现学习目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课程理想模式即多模态虚拟课程的出现带来了可能。通过对多模态虚拟课程内涵、分类和特性的阐述,可以对网络课程的发展进行展望和分析。  相似文献   
30.
目的原则认为任何理性的言语行为都是由目的驱动的。电视访谈类节目结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特征,其传播学特征决定了此类节目的主要动力是访谈双方带有较强目的性的互动。因此,目的原则对电视访谈类节目互动话语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目的原则的框架下对电视访谈类节目互动话语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目的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将全面展示此类节目中互动话语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