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150篇
科学研究   421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沙春利  张勇 《今日科苑》2012,(20):52-54
当美国加州时间2012年10月15日凌晨三点半电话铃再次响起时,刚刚被吵醒的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终于接通了电话。电话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电话中,他们向埃尔文·罗斯祝贺: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他和劳埃德·沙普利(Lloyd s.Shapley)共同获  相似文献   
72.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人们说的这话也就只说对了一半,并不很全面。实际上,人的性格是难改变的,但并不是不能改变的。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生,在你奋斗的进程中,始终闪现着你那性格的痕迹。  相似文献   
73.
苗贺新 《成才之路》2010,(8):I0015-I0016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渴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74.
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学科交叉是20世纪科学整体化的具体反映,本文从学科交叉研究出发,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成果和获奖者为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析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的变化状况,显现学科交叉变化趋势在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脉络,揭示学科交叉既是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又是实现对复杂对象的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5.
文章以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对获奖者知识背景及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跨学科研究对原创性科学成果的决定作用;进而提议应当重视培养跨学科的人才,为科学发展的原始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76.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是一个大悲剧性的人物,他原本在自己钻研的领域成就卓,被视为学术宗师。但是在一场公众瞩目的学术争论中,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却采取了过饰非,瞒天过海的手法来为自己的错误观点辩护,在物理学界成为一时的笑柄。他的经历值得所有热衷于科学探索的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77.
诺贝尔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与医学奖三种。103年来共有337个项目、489人获奖。作为科学奖,它主要奖给在发现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现象和规律,包括发现自然界物质和生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等方面有开创性或奠基性的贡献者。但是现代的科学已离不开技术。科学发现离不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测试分析方法。例如,有了回旋加速器,核物理学才有了进展;有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才有纳米科学等。  相似文献   
78.
周濂 《科教文汇》2005,(11):4-8
2005年10月5日凌晨5点30分.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尚在梦乡的60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施罗克。事后施罗克回忆说.那一刻,他没有丝毫被搅扰清梦的愤怒,相反.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丝奇妙的想法”。因为就在此前的两天,从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传来消息,万众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一一揭晓。  相似文献   
79.
韩君芳 《青海科技》2004,11(4):10-12
从1952年到2003年先后有6位科学家因在核磁共振领域的突出成就而在3个学科(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荣获4次诺贝尔科学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用核磁共振技术拍摄不同结构的图像上获得了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全世界得到初步普及,已成为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80.
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这是国人的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