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124篇
科学研究   10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因果关系对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中它表现为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而在实践领域中它关涉着自由、道德动机等伦理学范畴。"是和应该"与"德福一致"的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基于因果规律的逻辑困境,这种逻辑困境曾一度使伦理学被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但在日常道德实践中确实存在一种因果形式,而且这个因果形式是支配个体道德行动的根本性思维,它表现在个体对道德动机的寻求上。  相似文献   
232.
本文首先定义了衡量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衡量区域劳动生产率指标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随后,采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各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与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极强的区域不平衡性,且信息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更强,而同区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与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其中第三产业最为明显。最后采用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一步确定,在信息化与劳动生产率的互动关系中,信息化为“因”,劳动生产率为“果”。  相似文献   
233.
善恶因果律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人类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传统善恶因果律不断地遭到祛魅和解构,人们对善恶因果律的认知与信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善恶因果律,其对传统善恶因果律的揭露和批判,意在将人们从宗教的虚幻中唤醒,将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从而使人们建立起科学的、反映人类道德生活普遍规律和价值期待的善恶因果律。秉承传统善恶因果律的合理因素,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善恶因果律进行科学改造和重新阐释,既是破解当前道德失范与道德冷漠难题的突破口,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与感召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善恶因果律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规范的引导和保障,也需要个体的道德自律和群体的道德自觉,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本身,为新的善恶因果律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34.
因果关系作为侵权责任的一个构成要件,在各国的侵权法律制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陆法系关于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通说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文章回顾了大陆法系这一理论的来源与根基,并分析该理论为中国侵权法服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35.
刑法因果关系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在详细阐释了什么是刑法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以及刑法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对刑法因果关系同犯罪构成、刑法责任之间的问题作了大量论述,阐明在刑法因果关系中不存在偶然因果关系,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为指导,批判、继承了相关的“条件说”、“原因说”,提出在刑法因果关系中造成危害结果的原因的判定上,应坚持“刑法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236.
为探讨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本文依据湖北省1980年—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动态计量分析中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非农流转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具有长期性。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均衡呈现一种反向修正机制,并且误差修正对于农地城市流转的短期波动具有更为显著的调整力度,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农地城市流转影响的长期效应要大于短期效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单向的因果关系表明,湖北省的农地非农转用对城市化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明显;而从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来看,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城市流转相互作用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37.
高魏  闵捷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0,32(3):564-572
为探讨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扣相互影响.本文依据湖北省1980年-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动态计量分析中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非农流转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具有长期性.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均衡呈现一种反向修正机制,并且误差修正对于农地城市流转的短期波动具有更为显著的调整力度.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农地城市流转影响的长期效应要大于短期效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单向的因果关系表明,湖北省的农地非农转用对城市化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明显;而从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来看,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城市流转相互作用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38.
江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耀彬 《资源科学》2008,30(6):829-836
以江西省为例,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研究显示:①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则呈现出各自变化特征;②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变化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城市化综合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状态变化之间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原因;③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波动一直受到自身及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且受城市化综合水平的负冲击影响要小于自身波动的正影响,只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受自身的影响到第8期以后都基本稳定,而同期生态环境响应指数受城市化综合水平波动的影响则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239.
The causality diagram theory, which adopts graphical expression of knowledge and direct intensity of causality, overcomes some shortages in belief network and has evolved into a mixed causality diagram methodology for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variable. But to give linkage intensity of causality diagram is difficult, particularly in many working conditions in which sampling data are limited or noisy. The classic learning algorithm is hard to be adopted. We used genetic algorithm to learn linkage intensity from limited data.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algorithm is more suitable than the classic algorithm in the condition of sample shortage such as space shuttle’s fault diagnoisis.  相似文献   
240.
Although museums are major recipients of public money, very little is known regarding what factors cause changes in the level of funding given to particular institutions. It is nevertheless regularly asserted by those affected that governments will reduce the level of subsidy going to those museums that raise revenues for themselves, especially if these revenues were raised through charging for admiss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al influences underlying changes in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grants to museums. Statistically analysing data drawn from a panel of UK museums fund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evidence is found that increases in non-grant income do indeed result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future government subsidies. It is however unclear whether these reductions are sufficient to offset entirely the financial benefits from charging or the pursuit of private benefactors. Despite the government's avowed intention to widen access to museums, changes in visitor numbers do not appear to cause changes in government gr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