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教育   934篇
科学研究   664篇
体育   46篇
综合类   103篇
信息传播   78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Controversy is a complex concept that has been attracting attention of scholars from diverse field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detecting controversy and controversial concepts by the means of automatic method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Web searchers could be alerted when the contents they consume are controversial or when they attempt to acquire information on disputed topics. Presenting users with the indications and explanations of the controversy should offer them chance to see the “wider picture” rather than letting them obtain one-sided views. In this work we first introduce a formal model of controversy as the basis of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detecting controversial concepts. Then we propose a classification based method for automatic detection of controversial articles and categories in Wikipedia. Next, we demonstrate how to use the obtained results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controversy level of search queries.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search engines as a component responsible for detection of queries related to controversial topics. The method is independent of the search engine’s retrieval and search results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and is therefore unaffected by a possible filter bubble.Our approach can be also applied in Wikipedia or other knowledge bases for supporting the detection of controversy and content maintenance. Finally, we believe that our results could be useful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nature of controversy and in fostering their studies.  相似文献   
992.
胡保亮  赵田亚  闫帅 《科研管理》2018,39(12):37-44
本文旨在研究高管团队行为整合通过跨界搜索的中介作用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机制。为此,本文提出了高管团队行为整合、跨界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对来自17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这些假设。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行为整合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供应侧搜索、需求侧搜索与跨地理空间搜索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管团队行为整合能够分别通过供应侧搜索、需求侧搜索与跨地理空间搜索的中介作用影响商业模式创新。本文对于发展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及其机制理论,以及对于拓展高管团队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管团队推进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e-movement and during-movement visual search behaviour (VSB) and quiet eye (QE) of 11 elite versus 10 sub-elite ten-pin bowlers, performing under high-anxiety and low-anxiety conditions. Pre-movement and independent of expertise, bowlers had more fixations and directed them to more locations when performing under high-anxiety compared with low-anxiety. Elite bowlers fixated at more locations closer to the pins in pre-movement than during-movement, with pre-movement QE occurring mostly at the breakpoint and middle arrows. During movement however, bowlers fixated closer to the foul-line at the middle and right dots and arrows, with during-movement-QE occurring at the middle dots and right arrows. Elite bowlers recorded longer QE durations during-movement rather than pre-movement, albeit a later onset during the longish five-step approach prior to ball release compared with sub-elite bowler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QE during-movement instead of pre-movement could be more pertinent in differentiating expertise during sporting tasks with a long movement phase and far-aiming target. The relevance of pre-movement or movement-QE in characterising expertise and performance could therefore be sport-dependent. Thi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investigating skilled action and developing training programs for skill acquisition.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意义]针对复杂多面的探索式搜索情境下高校学生用户的搜索元认知测评问题,设计一个可行有效的测评问卷。通过设定4类不同的探索式搜索情境,对被试在各规定情境下的元认知表现进行多维度分析与评价。[方法/过程]运用元认知理论设计"探索式搜索元认知测评问卷",在预试环节对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在正式测评环节,通过开展搜索测验的方式组织60名高校学生被试进行探索式任务搜索和问卷调查,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被试的搜索画面,并进行事后访谈。综合问卷调查数据、搜索行为视频与访谈内容,分析在4种不同探索式搜索情境下被试对"搜索任务与个体认知"的认知、对"搜索过程监控"的认知、对"搜索过程与评估反思"的认知情况。[结果/结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可作为测评高校学生用户探索式搜索元认知水平(或表现)的有效工具。根据维度数据分析结果,高校学生用户对于决策型问题(评估决策搜索)和研究型问题(知识获取搜索)的个体能力认知、任务理解能力、搜索障碍监控等能力相对匮乏,针对该分析结果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搜商能力的培养和网络搜索系统人机交互功能设计三个方面,提出改善高校学生用户探索式搜索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5.
介绍一种新的站内搜索引擎实现,它是基于Google、Baidu等大型通用搜索引擎实现站内搜索的二次开发。与其他类似应用相比其优点是:搜索结果页面干净、无其他广告、推广信息等附加内容;能同时指定多个域名,达到在主网站、子网站及类网站间同时搜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6.
颠覆您的传统思维——强大而恐怖的“人肉搜索引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一个图情人的角度介绍了"人肉搜索引擎"的概念及来由,并通过两个"人肉搜索"事例论述了它的运行特点,在将"人肉搜索引擎"与普通搜索引擎的对比后,阐述了"人肉搜索引擎"如此强大的原因,认为这种"人肉搜索"精神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和资源共建共享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7.
信息时代的科技查新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科技查新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科技查新作为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所具备的自身优势。参考文献2。  相似文献   
998.
中文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重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测试主流中文搜索引擎搜索结果之间的重合程度和差异程度.利用一个具有11 171条来自真实用户的提问样本集对百度、谷歌和中国雅虎进行实际测试,发现中文搜索引擎搜索结果之间的差异很大,重合率很低.在全部的第一页搜索结果中,三个引擎中任何一个引擎独有的搜索结果总数占89.34%,任何两个引擎之间重合的搜索结果总数占8.11%,三个引擎重合的搜索结果数量占2.54%.三个引擎前两页搜索结果的重合比例更低.通过和已有的英文搜索引擎重合率测试数据相比较,发现中英文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重合率都很低,且很相近.  相似文献   
999.
论文提出建立基于多Agent的搜索引擎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描述了该系统的结构及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分析了系统模型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000.
科学发现中的内在机制一直是吸引科学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许多的科学哲学家对此寄予了极大的关注,无论是早期的哲学家休谟、波普尔、还是近代的西蒙、纽厄尔等人都着迷于科学发现的领域。从S-Q—S模型的提出到问题求解的启发式模型的提出,在科学发现的领域中引导人们逐渐步入了认识科学发现的殿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