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96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教育   13949篇
科学研究   2965篇
各国文化   79篇
体育   1521篇
综合类   1347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22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386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599篇
  2018年   528篇
  2017年   584篇
  2016年   605篇
  2015年   686篇
  2014年   1438篇
  2013年   2291篇
  2012年   1811篇
  2011年   1772篇
  2010年   1222篇
  2009年   1152篇
  2008年   1237篇
  2007年   1387篇
  2006年   1402篇
  2005年   1074篇
  2004年   883篇
  2003年   744篇
  2002年   532篇
  2001年   462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图书馆用户关系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户是图书馆取之不尽的资源,图书馆应引进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对图书馆用户关系进行管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2.
信息用户服务质量--层次性期望与满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围绕信息用户服务质量,从信息用户对信息服务质量的层次性期望、感受谈起,到信息服务人员对信息服务质量的理解,明确了信息服务质量对信息、信息服务人员的层次性要求;探讨了信息服务人员对信息服务质量的层次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图书馆开架借阅方式优缺点及现代信息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的分析,提出图书馆的借阅方式应走向更加开放的开架方式。  相似文献   
104.
把开启信息之门的钥匙交给读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韵 《图书馆论坛》2004,24(1):31-34
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利读者信息教育的做法用图书馆的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当前在读者信息教育中的不足,并阐述了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5.
在学术国际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教师发表SSCI和A&HCI论文进行激励。激励制度主要体现在物质奖励和学术评价两个层面。从对国内某研究型大学文科教师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持不同意见,虽一般不反对对国际发表进行物质奖励,但他们对国际发表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高校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激励制度的过程中应理解和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6.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情改革中国的社会组织,有效改善社会组织内部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效率,以及它们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这给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组织及其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新思维。西方多元主义理论认为,作为整体的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然而,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国家的互依联盟实践表明,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也可能是合作共赢关系。国家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构筑互依联盟的内在动力在于,互依联盟有助于确保双方获得各自所需的资源。互依联盟的国家法团主义本质,具有以下优势:促进国家社会的良好合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提升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等。同时,互依联盟也存在以下不足: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政治化"和"行政化"倾向、抑制其他社会组织的成长以及发展方向的不确定等。因此,枢纽型社会组织应采取去行政化、社会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相互依存等改革措施,推进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10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慈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激起社会怜贫恤弱的爱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以其仁爱之心,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存处境,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期望,有助于弥补过于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慈善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意义] 从用户角度出发,研究基于用户自然标注的TF-IDF辅助标引算法。[方法/过程] 首先以核心期刊论文中作者标注的关键词和分类号为源数据,通过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使用TF-IDF算法构建用户标注词表、形成标引知识库,然后通过IK Analyzer分词软件对待标引的科技项目数据进行切词和停用词处理,进而使用TF-IDF算法和位置加权算法提取科技项目数据的特征词,最终实现对科技项目数据进行关键词和分类的同步标引。[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机标关键词与人标关键词的相似比在60%以上的科技项目数据占总数的68.1%,机标分类号与人标分类号前三位一致的占总数的83.9%,结果表明基于用户自然标注数据并采用TF-IDF算法在关键词和分类标引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9.
The transition from deployment to reintegration can be stressful for returning military personnel and at-home partners, and suppor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ir ability to transition effectively. We draw on relational turbulence theory to advance predictions about how paramete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ing service members and at-home partners predict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tner’s support during the post-deployment transition. We surveyed 235 individuals (117 returning service members, 118 at-home partners)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within the past 6 months.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indicated that relational turbulence partially mediated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 that relational uncertainty and interference from a partner shared with partner support. Partner uncertainty was a direct negative predictor of partner support as well. We consider how these results extend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10.
Cyberbullying is an increasingly common experience that produces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for targets. Interventions encouraging bystanders to support targets of cyberbullying are limited by a lack of focus on what to communicate. This study considers supportive messages that emphasize emotional comfort, 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and beliefs that people can change as relevant to this context, and it examines how perceptions of messages differ based on whether support providers have or lack experience with cyberbullying. We extend research on the indirect effects model of 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by randomly assigning participants (N?=?304), who self-identify as targets of cyberbullying, to message and source conditions and assessing their perceptions of messages, providers, and outcomes. Impressions of messages mediate their influence on outcomes, and the experiential similarity of support providers moderates these effects. Certain messages, notably those contending that bullies can change, are less effective when delivered by sources who lack experience with bully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