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13篇
科学研究   68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67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10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星球上,有一个叫“希望城”的城市,住在那里的人,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希望,所以那里的天空时常晴朗,万里无云,气候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简直是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92.
赵明霞 《科教文汇》2011,(11):9-9,45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亲历,从课程引领、尊重信任、宽容鼓励等方面就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爱抚下健康成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3.
当前大学德育最大的问题是虚无抽象,不关注学生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目标应关注生活;大学德育中问题最大的政治教育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笔者认为德育是其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4.
徐星  沈天音 《上海教育》2014,(26):20-21
《环球教育时讯》:您如何看待教师这份职业?您自己为何选择这份职业? 朱莉:在我眼里,教师这一职业极富挑战性,同时又能带给你无限的回馈。在我16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发现做一名高中教师的经历,源源不断地为我的生活带来灵感,带来鼓舞,和学生在一起也让我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当然,做一名教师有时候也会让人筋疲力尽甚至沮丧不已。要克服这些艰难时刻,满怀希望、保持积极的心态就是我们最好的武装。  相似文献   
95.
王娜娜 《文教资料》2014,(29):153-154
《肖申克的救赎》围绕“希望”这一主题,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展现出失望中蕴藏希望,希望中坚守希望希望最终导向自由,“希望”也正是这部影片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96.
正同学们: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我们还没来得及回顾和整理2013年的收获,2014年就已经悄然走来。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你是否已经满怀希望和憧憬,做好新一年的准备了呢?我认为,在所有的准备中,珍惜时间应该排在第一位。高尔基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  相似文献   
97.
莫里森笔下是一个个勤劳、善良、有追求、崇尚自由但又有着种种缺点和自卑感的黑人形象。无论是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北迁大潮中的黑人还是一战之后的黑人,只有深深扎根在自己民族的文化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在一个又一个黑人故事中我们总能看到希望,因为那是回归本我、回归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力量。  相似文献   
98.
[听读阐释] 选择听读课,不仅是因为学生喜欢这种阅读形式,更因为他们确确实实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受益。首先,听是人感受和理解身边世界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9.
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壁莲及其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但是她们的经典作品无一不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并对其文化身份及归属进行了思考。随着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问题的态度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她们的作品在文化身份建构方面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一主题也汇成了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0.
未来具有一种伦理性和教育性,包含着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教人善待未来、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间成为道德的基础。希望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学习希望"或"学会希望"。可能性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此在是一种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种状态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着对未来的依赖性,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依赖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实现了存在主义所期待的从悲凉到诗意的转换,给予道德教育一种人性的启示——教育不仅应当有希望而且也能够有希望;超越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和目标。布洛赫的希望信仰与尼采的英雄主义未来选择了不同的超越方式,实现了从"善恶之境"到"至善之境"(纯粹之善)的转变;希望的伦理突破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使理想主义的信仰奠基于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确定性的未来不再是此在生活的统治者,而是启示未来理想的道德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