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1篇
  免费   2篇
教育   1629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82篇
体育   154篇
综合类   68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2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灿烂的文化为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其中,中国文言文忠实地记载了我国的文化精华,其中古代游  相似文献   
992.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刚过,他却凭借写作章回体小说而掀起了轰动一时的"张恨水热".在消闲与责任交织的文化心态下,张恨水的小说所呈现出"高雅化的通俗"的艺术品貌,进而寻求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93.
相关介绍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时称“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相似文献   
994.
梅韵     
“唯标格之独高,故众美之咸具;下视群芳,不足比数;桃李逊娉,梨杏推妍。”这是李纲对梅的称赞。梅,历来是中国人的爱物,常见于诗词章的吟咏中。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又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它那令人倾倒的气质,是当之无愧的,它让人看到了自己理想的人格模式。无论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还是士大夫传统的化性格,都统一于梅的一身。无怪它一直都备受人的偏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5.
隐士情节     
8月14日 晴 “隐士情节”恰如一张网,缠络着历代文人墨客,使之在功名利禄与安贫乐道间永远有一个可以徘徊游移的理由。[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6.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在中国文化进程中,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从“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运动直至临终,他始终坚持着文化上的改良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哲学上的实验主义。胡适中西舍璧的文人气质影响了“五四”后一代青年,被大批文人拥为精神界导师。他关心国家、社会的命运以及前途而激发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凸显了其鲜明的政治人格。本文在分析胡适思想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997.
西蜀词与南唐词均属文人词,虽然都具有“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的特征,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创作主体构成和宗教风气影响的差异,二者则有“艳科娱人”和“传情娱己”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98.
近代民营报刊的"文人论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皇权的禁锢、军阀的专横、敌寇的入侵,一批批民营报人从逆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任何报人办报,总以一定的办报思想为指导。近代“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最大的特征就是政治色彩浓。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政治活动能力,比较注意民众的呼声,提出报纸应当反映民众的活动,应当成为民众的喉舌。他们这些优良的政治素质,对于他们当时的政治作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后世的报人,也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魏阙”(政治舞台)与“山水”(自然家园)是传统文人最重要的两种情志选择,影响着他们的命运悲喜。本文从唐代山水情志诗入手具体探讨这两种看来矛盾而实际相反相成的选择对唐代文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作业一种普遍的心理留存,屈原情结深刻地影响着两汉文人的人格特征和创作心理,穷困,包括政治穷困、心理穷困以及文人个体命运的不幸,是屈原情结在两汉文人四百余年的心理历程中得以型塑并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