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delve into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Confucian Heritage” learners. To appreciate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iterative interpellation, we develop a genealogy of Sinology, which is here approached as the discursive effect of a colonial epistemic division of the world into free and democratic West and civilised and yet authoritarian East. In mapping the deployment of such heuristic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during and after historical colonialism, we moreover demonstrate how the derivative characteris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rote”, “dependent”, and inherently “prone to plagiarism” learners has been used to explain racism without race – that is, the epistemic exclu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a matter caused by factors other than race: lack of socially relevant cultural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barriers.  相似文献   
32.
德国第一代汉学教授是从外交翻译官中养化生成的。政治和学术无法一直保持同心同德,但也并非不能相克相生。体制约束着学院派汉学家的成长,体制也为汉学家的成长提供保障。德国三位外交翻译官向汉学教授转化的成功和失败,体现出时代变迁与个人职业选择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3.
《易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经书,引起了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关注,相应的译介著作相继出现。其中以法国传教士为主的索隐派以对《易经》的翻译和研究为基础,提出儒学与天主教同源的观点,缓解了因“礼仪之争”而引起的清统治者与罗马教廷的紧张关系,并推动了欧洲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
《孟子》最初以子学的形式出现,历经汉、唐至宋,由子而传而经,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最终取得了经学的形式。其地位的变迁,从政治层面看,是后儒息邪说、尊孔子、立道统的需要;从学理方面看,是由于其和后儒的诸多理论观点颇有相合之处。  相似文献   
35.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国学教育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国学与国学教育的内涵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国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实施国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相应的教育建议和措施,促进国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6.
张之洞认为国学教育包括经学教育、史学教育、子学教育和文学教育.国学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国学教育可以弥补西学教育的不足.把国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是要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开设国学课程,二是要建立国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储备国学师资.  相似文献   
37.
论文从发扬“国粹”的角度,介绍了章太炎重“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的国学思想,并从白话文、古体文、文学、诗歌、读书治学、历史阅读、经典阅读等角度探讨了章太炎的阅读观,即读书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向书本之外去寻求;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不读史书,就无从爱国;多读经典等.  相似文献   
38.
作为清代乾嘉文坛的盟主,袁枚倡导的性灵说独树一帜。在汉学风潮中,袁枚基于文人的立场,反汉学的立场尤为激烈。其与汉学家的两次交锋,正鲜明地表明了袁枚对汉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39.
国学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过程:早在清末,段玉裁先生已有“二十一经”的文化构想;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国学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理性的回归与认同;近日,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这些观点应该分别是“探索与创始”、“反思”、“寻根”等不同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40.
《古今图书集成》在英美的流布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术史巨著《古今图书集成》成书后,先后印制成铜字版、美查版、同文版、中华版等多种版本,并在英美等国的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广泛流布。由此吸引欧洲人把研究目光投向中国,进而造就了遍布世界的汉学研究人物和汉学机构,在“东学西传”以及国外汉学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