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30篇
科学研究   53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2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肠道ABC转运体能将底物逆向泵出细胞,降低细胞内底物浓度,减少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研究肠道ABC转运体的表达与功能,对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肠道ABC转运体的功能与表达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肝脂肪酶基因LIPC-514C/T多态性与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人群血糖及健康体适能变化运动干预敏感性的关联,探讨LIPC-514C/T位点作为糖代谢异常人群运动敏感性相关分子标记的可能性。方法:招募32名PDM患者,进行12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运动干预。运动干预前、后测试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肌肉重量、内脏脂肪重量、■、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等指标,应用SNP微阵列芯片对唾液LIPC-514C/T位点进行解析,对比运动干预对LIPC-514C/T位点不同基因型PDM患者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1)LIPC-514C/T位点CC型基因频率为37.5%,CT型为50.0%,TT型为12.5%,基因频率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2)运动干预前,LIPC-514 C/T位点不同基因型的PDM人群血糖和健康体适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运动干预后,FPG、...  相似文献   
43.
摘要:目的:对绝经后女性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观察其对绝经后女性体成分的影响,分析肌肉生长抑素(myostain, MSTN)基因rs7570532位点多态性对振动训练干预体成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从社区招募60名汉族健康绝经后女性(58.87±4.70岁),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在振动训练干预前、后测试受试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体成分,体成分的测试采用Prodigy Lunar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试指标包括全身脂肪百分比(Percentage of fat mass, FM%)、全身脂肪含量(fat mass, FM)和全身瘦体重含量(lean mass, LM)。采用飞行质谱法对MSTN基因rs7570532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基因型重组质粒报告基因的相对活性。结果:绝经后女性经过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其体重、BMI、FM%和FM均显著下降,LM无显著变化。受试者基因分型结果显示,34人为TT型,19人为TC型,仅有2人为CC型,受试者基因型频率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经过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TT型受试者的FM%显著下降(36.4±5.4, 35.2±5.0, P<0.01),FM显著下降(22.6±5.5, 21.7±5.3, P<0.01),LM显著上升(36.8±3.6, 37.2±3.9, P<0.05);TC+CC型受试者的体重和体成分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在控制干预前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基础值后,TT型和TC+CC型受试者之间FM%和LM具有显著差异,FM的差异性消失。pGL3-promoter-MSTN-T重组质粒报告基因的相对活性(3.30±1.121)显著高于pGL3-promoter-MSTN-C(1.76±0.92, p<0.01),且2者均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0.81±0.17, p<0.01)。结论:1)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可显著改善绝经后女性的体重和体成分;2)MSTN基因rs7570532位点多态性显著影响振动训练干预体成分的效果;3)且此位点多态性可显著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活性,其可能是振动训练改善体成分效果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4.
中国西南地区汉族运动员ACTN3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象是西南地区的成年人179名(汉族),其中专业运动员89人(举重23人,跳水29人,水球37人),优秀运动员(健将级)35人.元创提取受检者口腔黏膜基因组DNA,PCR扩增、电泳后,用凝胶成像系统分析ACTN3基因的多态性.结果:1.汉族普通人群组ACTN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RR型0.3444、RX型0.5000、XX型0.1556,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达到遗传平衡(x2=0.1232,P=0.7256),提示所选人群的资料对总人群具有代表性.2.运动员的ACTN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举重运动员RR型0.2609、RX型0.6522、XX型0.087,跳水运动员RR型0.3448、RX型0.5517、XX型0.1034,水球运动员RR型0.4595、BX型0.324、XX型0.2162;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优秀举重运动员中没有XX型,优秀跳水运动员中XX型占4.55%,而优秀水球运动员中XX型占11.11%,提示ACTN3蛋白的存在或缺乏与中国运动员不同运动技能的发展有一定关系.结论:ACTN3基因多态性分析对中国优秀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5.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association of IL-6 polymorphisms and periodontitis, a meta-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and a systemic review were conducted.  相似文献   
46.
比较线粒体转录因子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优秀耐力运动员与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差异,筛选预测优秀耐力运动员的基因型.研究方法:应用Case-Control实验设计,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线粒体转录因子A、B1和B2编码基因的全部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方法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1)rs2306604 T等位基因在男运动员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男对照组.rs10802426 T等位基因在男运动员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男对照组,在女运动员组显著低于女对照组.2)rs2306604下调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在运动员组频率高的基因型有显著高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rs10802426上调基因表达,但两个纯合子之间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rs2306604是预测男耐力运动员的分子标记,并且调控基因转录;rs10802426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基因多态性对速度类项目成绩的影响,以期为寻找适用于我国优秀运动员相关运动基因型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运动选材更趋向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根据基因多态性所表现的个体差异,通过信息技术方法,对各洲际国家之间在速度类项目中,前八名总数进行比较分析,剖析运动员在世界体坛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的根本原因。结论:基因多态性可以作为运动员选材分子生物学标记。建议:开展我国不同地区人群的基因多态性与运动的关联性研究,对我国寻求优秀运动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8.
由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在寻找致病基因,了解遗传多样性、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大价值,SNPs研究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兴趣.CYP1A1编码的酶在烟草的主要几类前致癌物(如PAHs和芳香胺类物质)的代谢活化中有重要作用,其多态性与个体对环境相关的癌症的易感性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在上海人群中,对CYP1Al的两个SNPs:CYP1A1 m1和m2进行了基因分型.结合其它已发表的数据,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中国人群的不同群体中,m1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比较一致,而m2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则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49.
对RAPD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讨论了RAPD标记的优点及局限性,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
体育运动被认为可以使普遍理性化社会中的冲动得以宣泄甚至升华,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人类行为固然会受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干扰,但外显行为终究是由大脑的生物学适应以及认知能力直接操纵的。梳理运动干预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从"基因-脑-行为"视角出发,揭示了潜在的遗传基础(COMT、MAOA、DRD4/D2等基因多态性研究)和神经生理机制(ERPs、fMRI、fNIRS等神经影像学研究)。有望为减少校园霸凌与暴力,降低儿童青少年犯罪、反社会行为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