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34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作为“现代现象”的身体话语 在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文化语境中,一些男作家关于新女性的想象集中体现于女性身体的话语呈现,也就是说,在两性情爱格局中,身体符号成为“揭出一时代心理冲突的叙事焦点”。正如布鲁克斯所指出的:“在现代叙述文学中,主角通常渴望某个身体(最常见的是另一个人的,但有时候也是他或她自己的),而那个身体对于主角来说显然象征着‘至善’(ultimate good),因为它似乎拥有着——或者它本身就是——通往满足、力量和意义的钥匙。在阅读的层面,认识那个身体及其秘密的欲望就转变成了另一种欲望,就是想要掌握文本的象征体系,其内涵、快感和意义之创造的关键。对于身体的欲望也许意味着承诺进入象征秩序的‘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32.
徐玉诺的诗歌风格多样,远非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所能囊括。他的诗既显示出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又具有较为明朗的浪漫主义性质,也或多或少地浸染着唯美颓废主义色彩。他的小说则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既揭示农民的不幸命运及其精神状态,更向国人宣告中原农民饱受兵匪地主祸害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33.
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是一篇在动荡的时世揭示知识分子心灵的力作。作品以浙江军阀混战为背景,写了一位小学教师潘先生携妻带子逃往上海避难的一段曲折经历。小说一方面反映军阀混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乱中的心理、言行,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34.
平生敬重鲁迅的文品与人品,余以为称鲁迅为"民族魂"、"中华魂"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35.
《日用家当》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自从1973年作品面世以来,《日用家当》的主题一直成为中外学界探讨的焦点,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着小说中母女三人对待美国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分歧而展开的。结合众多相关述评重新研读原作,笔者始终觉得有两点疑惑难以化解:一是沃克在作品中为何不惜笔墨对大女儿迪伊和她的黑人穆斯林男朋友奇异的穿着打扮,尤其是他们的时髦发型大加描写;二是作品中着墨不多的小女儿麦姬是否真的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36.
郑惠生 《培训与研究》2006,23(12):82-85
通过对小学生理解阅读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经典名著阅读状况比中学生和大学生要好得多,但仍不够理想;第二,阅读经典名著本身少于或远少于看由经典名著改编的图画书或音像品;第三,比起非经典名著重读率来,经典名著重读率要高一些;第四,经典名著的超越性阅读,让许多小学生不是感到困难,就是感到很失望,或者兼而有之。必须确立经典名著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优先地位。国家教育部应当考虑修订新课标中的课外读物建议,使之更加完备,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7.
文章旨在探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召唤结构的生成与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反拔和读者的接受过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读者接受情感的发展、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38.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更是脍炙人口,被人们所推崇."见"字画龙点睛之笔,传神地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然而关于"见"字的读音,似乎历来大家公认为是jian,本文另辟蹊径,以xian的读音将这首诗读出了另一番味道.  相似文献   
39.
冯艳 《现代语文》2008,(4):92-93
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和叶圣陶、朱自清等许多教授、学者和教员一样,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生活的动荡之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短暂的工作时间和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40.
新时期(1976-1999年)的文学重读既重建了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地位,也引发了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危机。不管是重建还是瓦解现代文学的合法性,文学重读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去政治化”的倾向。在全球化和民族现代性的冲突中,文学批评应有自觉的政治意识以维护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