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137篇
综合类   4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太极拳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华太极拳要以自信的姿态"走出去",与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建立系统的太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体系势在必行。构建太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体系,应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阐释《易经》的内涵,深刻解读中医经络学说,整理出太极拳汉英术语工具书,以此更好地促进太极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2.
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分析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分析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专业太极拳运动员和非专业太极拳运动员16项个性心理特征的测试和综合分析后认为:优秀太极拳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乐群性、稳定性、敏感性、有恒性和自制性.了解这些特征不仅对于提高太极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技术水平尤为重要,而且对于选拔优秀的运动员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24.
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闭目单足站立、平衡木行走和改良Wolfson测试三种方法,对65名长年坚持太极拳锻炼(锻炼组)及70名普通老年人(对照组)的平衡能力进行比较测试。结果表明锻炼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经常坚持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5.
试论“松、顺、通”在武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顺、通”是武术用力的必要条件,它对达到全身性的高度协调,提高动作的精确度有较大的影响。从生理机能来看,它能消除动作的僵力和多余的力,使气血、意识贯通,并影响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从而使身体机能出现“节能化”的现象,“松、顺、通”的研究运用对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潜在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北京市太极竞技推手至今已有十二年的历史,文章以近几年北京太极推手比赛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参赛人数、参赛单位、使用技术动作和裁判的执法水平等情况,以期发现北京竞技推手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北京竞技推手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27.
文章阐述了太极推手过程中劲力的作用,并从运动力学的角度和应用的角度探究太极拳推手过程的原理,剖析"开合劲"",螺旋劲"",串劲","抖劲"4种劲力在推手中的机理。  相似文献   
28.
中国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亮丽瑰宝,它以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倾倒了众多人。目前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太极文化的发展正朝多元化、世界化的方向前进,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它的传播推广和产业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文章通过对太极拳传播推广和太极拳产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借鉴其它体育项目的发展经验,在太极拳的实用性、太极拳的现状和太极拳的推广等诸多方面对太极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进行探索并提出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29.
薛山  朱莉  李英  刘闯 《凯里学院学报》2010,28(1):148-150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传统太极拳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根据国家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结合传统太极拳自身特点,提出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对策。旨在促进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使之更好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30.
邵雍思想里的“太极”、“心”、“道”等范畴并不具有传统解释中把这些范畴视为终极的实体性存在的一面,而更具有现代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语境下的那种纯存在态势,即一种终极的领悟境域。作为生物之本的太极并不是实体化的终极存在者,而是“一动一静之间”的两极相互倚存的纯存在态势。人心能领悟这种终极的境域性存在,则是“天地之心”的呈现;进而,邵雍还从“道”“神”的维度伸展其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