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28篇
体育   604篇
综合类   20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介绍了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概念与表现、机制及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运动治疗方法的积极影响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992.
分析了渗氮件硬度极高而接触疲劳强度不很高的原因。分析表明:渗氮件接触疲劳强度不够高的主要原因是渗氮层厚度太薄;在重载荷条件下,是靠低强度区(过渡区)抵抗接触疲劳破坏,故渗氮件硬度虽很高,但接触疲劳强度却不很高。  相似文献   
993.
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中枢神经递质GABA、DA、5-HT和Ach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人参皂甙Rg1和人参总皂甙均能有效的降低下丘脑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的含量,提高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含量。和人参总皂甙比较,人参皂甙Rg1在提高乙酰胆碱含量方面显示了更优的效果,但在降低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含量和提高多巴胺含量方面效果相对较差。表明人参总皂甙及其单一成分人参皂甙Rg1均可通过不同靶点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运动疲劳后中枢神经递质紊乱的情况,达到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为探究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倦怠行为形成机制与规律,引导平台向更好方向发展。[方法] 结合心理学、复杂系统及决策科学,构建社交媒体平台影响用户倦怠行为分析框架,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平台、用户行为策略,考虑个人异质性和平台环境差异性作用,进行数据仿真。[结论] 用户内容资源贡献、时间成本投入、固定收益是影响倦怠行为关键因素。此外,"利他型"用户和"友好"平台环境氛围有利于用户和平台关系稳定。  相似文献   
995.
检测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红细胞、肝和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血清、肝和骨骼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甙Rb1能有效地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表明:针对运动氧化应激机制,人参皂甙Rb1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从而达到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针对耐力运动项目不同阶段下选用不同的中药补剂进行实验研究,以期找出耐力运动项目具有针对性的中药补剂来更好的消除疲劳。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为期四周,每天5000m的训练,对照组训练期、比赛期、赛后期每次训练完毕口服300ml六味地黄汤;实验组训练期每天口服300ml六味地黄汤,比赛前10天和比赛期间每天口服300ml益寿回春汤,赛后10天每天口服300ml补脾益气汤。分别对对照组、实验组训练期结束、比赛期结束、赛后十天进行肘静脉抽血和指端采血。结论:耐力运动项目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六味地黄汤、益寿回春汤、补脾益肾汤运动补剂对运动疲劳恢复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采用六味地黄汤运动补剂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7.
淫羊藿苷抗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淫羊藿苷对抗大鼠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结果表明:淫羊藿苷对大鼠具有较好的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high intensity, intermittent exercise (HIIP) and anticipation on trunk, pelvic and lower limb biomechanics during a crossover cutting manoeuvre. Twenty-eight male, varsity athletes performed crossover cutting manoeuvres in anticipated and unanticipated conditions pre- and post-HIIP. Kinematic and kinetic variables were captured using a motion analysis system.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repeated-measures ANOVA) was used to identify differences in biomechanical pattern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unanticipation and fatigue (HIIP) altered the biomechanics of the crossover cutting manoeuvre, whereas no interactions effects were observed. Unanticipation resulted in less trunk and pelvic side flexion in the direction of cut (d = 0.70 – 0.79). This led to increased hip abductor and external rotator moments and increased knee extensor and valgus moments with small effects (d = 0.24–0.42), potentially increasing ACL strain. The HIIP resulted in trivial to small effects only with a decrease in internal knee rotator and extensor moment and decreased knee power absorption (d = 0.35), reducing potential ACL strain. The effect of trunk and hip control exercises in unanticipated conditions on the crossover cutting manoeuvre should be investigated with a view to refining ACL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999.
通过观察人参总皂甙、人参皂甙Re、Rb1和Rg1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阐明人参皂甙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原理,探讨人参皂甙预防与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补肾健脾类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和补肾健脾类中药对免疫、内分泌、物质代谢等系统的影响,及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