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6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教育   2507篇
科学研究   1235篇
体育   609篇
综合类   408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氢是一种洁净的二次能源载体,氢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化率高、噪音低以及零排放等优点。氢气是连接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的桥梁,通过氢能与燃料电池,可以实现未来洁净能源利用变革的愿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氢能的发展。目前,氢能和燃料电池已在部分领域中初步实现商业化。氢能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车的研究和商业化发展在日本、美国和欧洲较为迅速,他们不断在氢气生产、氢气储存和氢气利用方面进行创新。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方面,中国紧跟世界发达国家的脚步,然而国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的不完善导致电池成本较高。因此,要加强关键材料研究,实现核心材料和部件的工业化和本土化,建立生产线,尽快完成产业链。中国已经在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中部署了整车、系统和电堆,但燃料电池零部件的相关公司仍然很少,尤其是基本关键材料和部件,如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等。虽然国内公司已经开始涉及,但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在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数关键组件仍然依赖进口。此外,氢气生产和运输的高成本、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技术标准、检测体系的不健全,都限制了燃料电池车的发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路径要通过商用车带动加氢站建设,降低氢气与燃料电池成本;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在保障措施与政策需求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氢能燃料电池发展途径;加强研发投入,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统筹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链协调发展;加强标准制定,支撑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氢能产业链结构以及氢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从产业化和技术两方面分析了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结合技术与产业特点提出了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对策建议,对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2.
碳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代的基石。人类大量使用含碳资源产生的二氧化碳(CO_2)不应给人类社会带来威胁,更不应是碳资源利用的终结者,而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善加利用的资源。文章在国内CO_2利用技术研发取得了可喜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未来可能适合于中国的以CO_2规模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碳减排方案,包括化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零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以及温和条件下CO_2直接转化利用技术等。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短中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以及可再生能源日新月异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易获取性和低成本使得其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方案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可能将在近期带来巨大碳减排潜力和经济效益;零碳能源发电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利于核能/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CO_2生产燃料化学品技术的发展,成为中期最具竞争力的CO_2大规模利用技术;远期来说太阳能驱动的CO_2温和转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碳循环,是远期最有前景的CO_2还原技术。  相似文献   
133.
在双积分制背景下,通过构建产业链自制式决策和外购式决策模型,研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乘用车生产企业和电池生产企业的最优决策问题。结果表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提高、电池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的提升、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价格的上涨,都有利于两种决策产业链中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提高;自制式决策更有效,但外购式决策产业链可以通过提升消费者支付意愿、提高电池企业的研发能力来达到自制式决策产业链利润的效果。在外购式决策产业链中引入了政府补贴机制,实现产业链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4.
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伟  许淑婷  郭岫垚 《资源科学》2020,42(1):150-158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7—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综合效率值,选取核密度估计方法等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从时序变化来看,1997—2017年,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总体呈“高—低—高”的U型变化特征,其中1997—2003年总体呈降低趋势,2004—2010年迅速增长后于2009年下降,2011—2017年持续下降后于2015年上升。②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西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相对较低,中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东部的山东省能源综合效率优势显著。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地区能源综合效率由非均衡逐渐向均衡转变。③能源综合效率驱动因子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财政分权、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黄河流域省份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结构的升级、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共同驱动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应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地区比较优势,在各项政策指导下加强流域内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5.
基于LMDI指数分解的中国石油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双英  李东  王群伟 《资源科学》2011,33(4):759-765
石油消费是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分析我国石油消费量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LMDI指数分解法将影响石油消费增长的因素分解为化石能耗结构效应、非清洁能耗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四个部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是造成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除个别年份或省区外,我国能源强度逐年降低,清洁能源消费比例稳步增长,能源结构逐步改善,我国石油供需矛盾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36.
刘立涛  沈镭  张艳 《资源科学》2011,33(12):2386-2393
能源“四荒”、“拉闸限电”以及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特大冰雪灾害,为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证实了中国区域能源安全问题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本文在明晰区域能源安全概念,辨识区域能源安全与国家能源安全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广东与陕西作为能源输入与输出区代表,在借助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对1995年-2008年两省能源安全展开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陕西能源供应稳定性不断提升,而广东则日趋恶化,陕西能源供应稳定性显著优于广东;陕西能源使用安全性先升后降,而广东呈平稳发展态势,广东在能源使用安全性方面具明显优势;②煤炭对外依存度、煤炭产消比、运输风险指数是目前影响区域能源供应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单位GDP碳耗与能耗是影响能源使用安全的关键因子,能源消费多元化有助于能源使用安全性的提升。基于此,分别针对广东与陕西区域能源安全情况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7.
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公交车为研究对象,基于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利用GREET模型分析“油井到车轮”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与传统柴油公交车对比,分析50万公里名义寿命周期内乐观和保守两种情景下新能源公交车的发展前景.结果表明:在乐观情景下,纯电动公交车拥有最优的生命周期成本和二氧化碳减排量,较柴油车分别低37%和35%;在保守情景下,混合动力公交车拥有与柴油公交车持平的生命周期成本及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同时期柴油车低30%,纯电动公交车的生命周期成本则远高于柴油车.未来10年混合动力公交车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纯电动公交车则需要电源结构优化和电池技术突破之后才能显示较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8.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春友  赵奥  卢小丽 《科研管理》2012,33(2):147-155
随着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体的不可再生能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日益突出,不可再生能源效率问题成为突破能源约束、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往单纯强调能源投入与经济产出的效率评价模型无法从根本上对不可再生能源自源头开采直至终端利用的全过程效率进行测算,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模型,运用DEA方法对1981-2009年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背景下,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技术效率受技术水平和要素资源配置影响,呈波动变化态势;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链条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特别是开采端和终端利用环节;环境效率水平普遍较低,亟待通过技术层面和要素配置层面予以提升;效率测算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平稳、均衡检验,验证了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实证结果的可控性。最后,从技术层、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及政策约束层面,提出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改进与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9.
基于多级视角理论模型,结合行动者-网络的视角对比了中国、丹麦和德国的风能产业系统的演化,以此探究从风能大国向风能强国的动力和机制。多案例的对比研究促进了多级视角理论的发展,分析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多级视角模型有较大差异:前者起步于利基市场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后者起步于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因而系统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结论显示,管理体制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方式;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制度建设是否协同是影响三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差异的关键,因此促进多主体的广泛参与、鼓励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0.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促进节能减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消费特点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新上重大项目等多个角度对广东能源消费增量进行合理性分析,并给出未来在满足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