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2125篇
科学研究   12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439篇
综合类   26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局势被打破,世界格局呈现了多维发展趋势,纷繁复杂."一",美国的军事地位;"三",三个经济图;"五",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这一组数字组合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及国际关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表现.  相似文献   
992.
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很大 ,最突出地表现在诺贝尔奖、年均在Nature和 Science发表的论文数、科研经费、博士教师比例、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等方面。预计到 2 0 2 5年左右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有可能进入世界大学体系的前 1 0 0名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其他若干所名牌大学可能进入前 2 0 0名 ,成为世界知名大学  相似文献   
993.
审美是基于对功利性目的的追求,却以超越功利性目的为其最高境界。实际上,审美的超功利性缘于对其功利性,的反思、拓展和超越,它是一种由世俗的功利转化而来的“诗意功利”,相通于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学界形成的“审美功利主义”思想。由于这种诗意的功利性,审美便具有了实现“救世”之功用的充分可能性。“自由”和“超越”是审美活动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既是审美活动的功利性所在,也是其超功利性质的依归。  相似文献   
994.
兴奋剂的使用在现代体育比赛中日益泛滥,并困扰着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该本文通过对较多的文献资料研究,总结了使用兴奋剂的原因及特点,进一步探讨了世界体坛反兴奋剂运动的新趋势和新举措,期望能为我国体坛反兴奋剂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5.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突变与转折,这使他的内心世界陷入极度的痛苦,为了让这种痛苦得以宣泄,他选择了文学创作,在《红楼梦》中他将其情感取向指向了对过去的回顾与缅怀,试图以此完成对于痛苦的超越。  相似文献   
996.
乌托邦是世界文学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本文描述了乌托邦在世界文学中的各种具体表现,总结出其中的共性特征,比较了中外文学中乌托邦现象的差异,并探讨了形成这些共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7.
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五四”时期的成就应为最高,影响应为最大。从现实关怀、人间真情、散文意境、散文构思及其语言几个角度去解读朱自清的作品,阐释其散文艺术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98.
文章主要回顾了《成人教育》杂志创刊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业绩;阐述了《成人教育》杂志创刊30年来的办刊方向和所坚持的办刊理念;提出了成人教育要回归成人世界、要名正言顺、要依法前行的主张;并坚信成人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万古长青的事业,《成人教育》杂志将矢志不移地继续为之探索和奋斗。  相似文献   
999.
我党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当代世界发展现状的现实客观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伸展,是消解"中国威胁论"的客观需要,是基于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1000.
"世界"在汉语中的意义大部分来自佛教。"世谓同居天地之间,界谓各有彼此之别"。"同居"指示出我们是一种"共在",指示出一种时间性的空间维度,即这种时间性不是空洞的、线性的物理时间,而是伽达默尔所说的丰盈的时间;同时,我们所同居、交道的这个"世"也有着界限。在"界限"的表层之下,涌动着生命本身的"共通感",那种"万物一体"的"仁"。伽达默尔想强调的则是,"世界"作为一种融合的共同基地,乃是人们可以"分际"和"交际"的基础。它不仅仅跟我们的语言、言谈有关,更重要的是,还跟我们的意义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