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26篇
科学研究   77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62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在分析360度反馈的概念、考评主体特性及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对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实施360度反馈的差异性进行探究.企业不能只顾"赶时髦",还应考虑是否适合公司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992.
中西体育文化的融合导致了散打运动的萌芽,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制约了散打运动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运用文化学理论探析散打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散打运动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3.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根本的战略措举,是实践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以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与其授课对象的学情,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意义,并从任课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了课程思政的路径,实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并为其他各课程达成与思政课程统一战线、齐头并进、紧密结合、共同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目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4.
从中国与欧洲两种文化的调式系统来看,他们的动力空间与层级是不同的.欧洲经由古希腊-教会调式,发展出以功能性为主导的调式体系.调心中心如同引力中心,将属功能、下属功能的和声依次按层级吸引,有着三维立体的深度.直到十二音体系打破了这种中心引力功能关系,达到每个音平等的悬浮状态.中国的民族调式自来是以中心音为核心,其他以正音...  相似文献   
995.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中西文化对比意识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中西文化对比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中西文化对比意识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96.
997.
张旭 《英语广场》2024,(7):31-34
《论语》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了解儒家开创者孔子的思想,《论语》是不可或缺的,它提供了有关孔子思想最为重要的材料。同时《论语》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论语》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得到广泛流传。颜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使颜色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笔者以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三种《论语》译本中关于“色彩”的不同译法为切入点,浅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通过直译、套译和意译三种具体方法来论述中西典故习语在翻译中的运用 ,认为除了对语言本身方面之外 ,更要着重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 ,使典故习语的翻译更具对等性  相似文献   
999.
夏曉虹 《中国文化》2010,(1):120-130
<正>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的上海"中国女学堂",一向被认作是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近代化的女子学校。其存在时间很短,在中国教育史上却具有示范的意义。笔者曾撰有《中西合璧的上海"中国女学堂"》一文,将该校的创办过程、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放置  相似文献   
1000.
浑沌与太极     
<正>一前言早期论述中国文化或比较中西文化的学者,时常列举的一项中国文化之特色,乃是中国没有创世神话。这个命题配合着"中国文化缺乏宗教精神"、"黄河文明质朴说"或所谓的"儒家是人文主义"等诸种的命题,它们构成了一种强而有力的论述,这种论述强调中国文明缺乏形上的思考与宗教的情怀,它基本上是现世的导向。①这种解释模式所呈显的中国古文明颇特别,因为古代在西亚、埃及、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