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0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对学习主体认知结构与知识观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当代学习方式变革,势必涉及我们对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问题的再认识。广义的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都是大概念,不是一篇短文可说清的。我们在此只讨论一个小概念问题,即人的认知结构与知识观的重新理解问题,二者构成狭义的学习主体与客体的核心。  相似文献   
72.
《体育与科学》2021,(1):34-39
体育学以人的运动行为为研究对象,目前所借助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无法真正回归运动行为的本体,研究人的运动行为唯有放弃因素论,回到行为叙事,才能揭示本真。为实现这一目标,程志理在体认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并运用此研究方法对多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研究,以"事实—现实—切实"三元互证证据链结构分析确保运动行为研究的真实性。这篇口述史文本引入体育学两种研究方法运用于——短距离跑成绩与步幅、步频之间关系、起跑反应时训练的"听枪"身体感、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中技术稳定表达实现条件——三个学术实践的案例。  相似文献   
73.
唐志强 《教育科学》2013,29(2):39-43
在终身教育观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推动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色与责任。教师不应受限于外部驱动下的群体学习与被动参与学习,而应该展开有专业诉求和自主学习愿望的内心学习。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内心学习有必然联系,教师内心学习体现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使命感、主体自觉性与个体实践性引领下的寻求个人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教师内心学习的实现需要获得外部的有效支持,如学校管理对教师学习的认同与内在激励,教师培训对教师外在学习与内心学习的有效整合,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内心学习提供的外显化与交互性的平台。  相似文献   
74.
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战争频仍、秩序混乱,青年一代无所适从,消极情绪迅速蔓延。当尼采大声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倒塌了。一方面这使得人类精神获得了自由,另一方面人类也丧失了信仰和精神支柱,伴随而来的是对生死无常的恐惧疑惑。  相似文献   
75.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向来都是人们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理念.但如果广大教师仅仅依此理念来把握或进行语文教学,似乎有一种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76.
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有的同学体会了诗人表达离别之情的潇洒飘逸后心犹不足,又再三思味,进而推想,诗人对归国是否有些许的向往?离别是伤感的,但回到母亲的怀抱又是欣喜的,正是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使诗的格调于伤感中显轻灵潇洒。这种理解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共鸣,许多学生引征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再见吧,康桥》,甚至从网上查资料,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77.
生命的悲剧性体认普覆于人类文明发展史始终,对于悲剧根源的解说古今中外话语纷纭。悲剧体认后生命体走向了自我救赎,不同的文明传承和生存环境使得东西方哲人提出了一些相异的救赎路径。和谐圆融的生命境界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乡愁,为共同抵达此一生命乐园,东西方学人当彼此间借鉴融通。  相似文献   
78.
关薇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3):21-23,43
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代表,张爱玲的小说以独具特色的女性情感表现而蜚声文坛。其小说通过审视女性自身,挖掘其悲剧根源。同时,作家又以独特视角解构男权话语中心,进而展现浓厚的女性解放意识。  相似文献   
79.
武术:保存、保养和体认生命的学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武术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目前武术临近的属概念是体育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本文在考察了武术界的心声、中国文化的特点、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武术的功能等基础上认为:武术是中华民族主要用技击技术来保存、保养和体认生命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80.
本文以体认语言学为基础,回顾前人对非人称构式的研究,重点关注Langacker、马应聪对非人称构式的解释,并提出了渐进控制参照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类的认知类似邦达尔科的功能语义场,它是以不同的认知语义场组合而成的,具体可分为核心区、近心区、过渡区、边缘区等,概念化者在对事件概念化的时候既可以由外而内,通过大辖域、中间辖域再到小辖域;也可以由内而外,由核心区中的事件编码开始,再到小辖域、中间辖域和大辖域。这些辖域由于突显的不同,有的可以显现,有的可以隐现,因此就出现了由非人称构式到类非人称构式再到人称构式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