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45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1137篇
教育   22911篇
科学研究   4169篇
各国文化   52篇
体育   7897篇
综合类   2012篇
文化理论   300篇
信息传播   3243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644篇
  2022年   513篇
  2021年   626篇
  2020年   737篇
  2019年   508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552篇
  2015年   897篇
  2014年   2834篇
  2013年   2689篇
  2012年   3265篇
  2011年   3483篇
  2010年   2976篇
  2009年   3003篇
  2008年   3943篇
  2007年   3285篇
  2006年   2120篇
  2005年   2105篇
  2004年   1680篇
  2003年   1083篇
  2002年   897篇
  2001年   727篇
  2000年   578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世界发明》2003,26(5):40-40
  相似文献   
82.
浅论技能学习、新学习理论与快乐体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立 《体育教学》2002,(1):11-12
技能是指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在国家新颁布的《体育(1-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运动技能学习被确认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在这个领域中,《标准》把运动技能学习分成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技能  相似文献   
83.
84.
85.
学习目标的作用与表述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习目标的作用是提供分析教材和指导学生行为的依据;是学生应该了解的预期结果,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的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学习目标表述的要求1. 整体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 科学性与可评价性相结合;3. 有针对性;4. 符合实际、具体、明确、清楚。三、学习目标的表述举例(见表)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认知类的行为动词,如:指出、说出、关注、知道、了解、理解、收听(看)、懂得、观赏、区分、评价、描述等;运动技能类的行为动词,如:学习、运用、掌握、做出、会做、学会、…  相似文献   
86.
高校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健康的完整概念、高校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健康教育的改革途径进行了论述,以期全面科学地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7.
从医学模式健康观的转变,提出健身应以健康理念为依托,树立“三维健身”的观念;阐述在新的医学模式健康观中,健身的健康职能体现在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上,并在其中起着促进、协调、连接相互之间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终身教育作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试图从和谐的角度来认识终身教育和健康教育以及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
通过文件资料、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高校雪上体育运动的现状、开设的课程、管理的形式等进行研究,发现:黑龙江省高校开设滑雪课尚处于研究与探索的阶段,其他雪上体育运动已有了一些实践,但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各高校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雪上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管理和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黑龙江省高校雪上体育运动健康、长期、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90.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逻辑分析法等,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素质要求不断变化 的现状,首先分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进而阐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培训部门带来的挑战;最后着重 从新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展开研讨,提出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