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2220篇
科学研究   64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63篇
综合类   105篇
文化理论   137篇
信息传播   26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498篇
  2011年   570篇
  2010年   558篇
  2009年   569篇
  2008年   665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307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里。①政府、媒体和公众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参与者。政府希望更好地公开信息,媒体要求更多地传播信息,而公众要求接受更全面、具体、顺畅的信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交合的部分,但同样存在冲突。也就是说,信息公开是有一定界限的,  相似文献   
62.
赵金:展教授,您好!《人民日报》11月3日发表署名华清的文章《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加快新闻领域立法工作》,认为“应加快新闻领域立法工作,继续完善与新闻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做好新闻工  相似文献   
63.
当报纸展示空降官兵在5000米高空一跃而出的画面,当电视24小时直播救援人员瓦砾之中抢救生还者的过程,当广播传来获救孩子的哭声和笑声,当网络几十小时之内将一位江油籍抢险军人对爱心的呼唤变为社会各界的行动,当手机新闻每日传递最新的遇难者数字,你会发现,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公开透明的新闻舆论环境中。2008年抗震救灾报道,必将以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载人中国新闻史册。  相似文献   
64.
最近几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仍需做出大的努力.作为大众舆论的新闻媒体,如何做好环保报道,更好地引导公众呢?  相似文献   
65.
我们每年都会去北大、复旦、南开这些学校招聘新人,但很少去新闻系推广,去的基本都是财经类院系,最后能通过几轮考试的应届生,又大多是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这些基础学科的硕士生.  相似文献   
66.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灾难,媒体报道第一次有了有关信息公开的法规的支持。这与以往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国内灾难事件的报道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理,送审、“宁慢勿抢、准确第一”、报道内外有别等原则,使得灾难报道谨慎有余而透明不足。  相似文献   
67.
《新闻前哨》2008,(9):8-8
童兵在2008年第6期《新闻爱好者》撰文认为,新闻舆论监督稿件能否公开报道取决于以下六点因素:  相似文献   
68.
声音     
《视听界》2008,(6)
没有公开性(如国际通行的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全面的政务信息和公共财务公开),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没有开放的新闻舆论监督,不能形成“众目睽睽难逃脱”的威慑,腐败就很难遏制。反之,对人民和国家有利,道。  相似文献   
69.
政务信息公开是政府工作透明化的必然要求,在政务信息公开中披露与公务活动有关的公务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对于完善政府信用,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等都有很大的益处。在披露与公务活动有关的公务人员人事档案信息时,应以公共利益为先,限定公开的范围,正确处理好个人信用与政府信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0.
政府信息公开——和谐社会的加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即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现实来讲,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价值追求。但它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的大同社会1。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流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是人们心目中的乌托邦。客观地讲,我们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有共识、可包容、可救济、可调节、即有共同价值观与发展目标,有足够力量和氛围包容差异,有多种手段与能力化解、控制矛盾,以及借用法律术语的可救济所指的,对重大问题有强有力的最后解决手段。它包括提供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