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篇
教育   111篇
科学研究   10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近年来,我国的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现状是总量呈上升势头,犯罪后果严重、数额巨大;法人犯罪有所增长;共同犯罪突出;犯罪分子跨地区作案,涉及区域广泛.  相似文献   
92.
试论教唆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我国立法的规定,教唆犯的概念是教唆他人犯罪的人,两个成立要件是:主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客观方面,必须有教唆犯他人的行为,追刑事责任的原则,主要看在共同犯罪中起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93.
《唐律》共同犯罪的立法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律》中共同犯罪的规定极为详尽,是历代封建统治立法经验的总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影响延续至今,对我国现行刑法共同犯罪的立法完善仍有可贵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共同犯罪成立各要素剖析,从整体上把握共同犯罪特征.采取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从共同犯罪构成的主体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三个基本要素入手进行分析,以达到从根本上把握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
以一起发生在上市公司挪用公款共同犯罪案件为例,从挪用公款共同犯罪主体要件中委派主体成立的条件,挪用公款共同犯罪主观方面要件和客观方面要件的构成,挪用与借用、占用的本质不同三方面进行学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96.
间接实行犯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它是行为人通过一定的行为或一定之行为结果来实施犯罪的情形,行为人的行为具有间接性。同时行为人与他人不构成共同犯罪关系,这是间接实行犯与共同犯罪的区别。按照间接实行犯所通过的行为与结果表现出的特征可把间接实行犯分为九种类型,对上述类型的间接实行犯的处罚,我们应把握直接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在预见与应预见范围内负责原则,这样才能正确贯彻与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的精神。  相似文献   
97.
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问题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犯罪的实行过限是刑法共犯理论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学界从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等不同情形进行把握,明确了界定实行过限的一般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转化犯、想象竟合犯、结果加重犯的实行过限问题尚有争议,笔就此以案为例做了几点思考与探析。  相似文献   
98.
作为共同犯罪与网络犯罪的结合形态,网络共同犯罪既符合共同犯罪的基本要素,又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的犯罪场域中不断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网络共同犯罪中,由于网络的无形性与开放性,犯罪主体表现出极强的隐蔽性与跨区域性;行为人之间往往通过网络进行犯意联络,使其较之于一般的共同犯罪更为模糊、不确定;对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依赖致使网络共同犯罪的行为方式也更加复杂多变,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9.
我国刑法规定了大量的选择性罪名,它的适用是司法实践经常遇到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罪数方面,根据行为之间的联系情况;选择性罪名既可综合使用,也可分解使用。分解使用时,选择性罪名可以并罚;选择性罪名的停止形态因选择行为的实施情况而有很大差别;在共同犯罪方面,根据数个行为人在实施选择行为时有无分工而决定共向犯罪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00.
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问题,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很多争议,正确的界定这一范围,不仅有助于维护司法统一,而且也是探讨其他问题的基础.本文认为,对于此项制度而言,“犯罪行为“只具有程序上的意义,该程序的提起并不以被告人被课处刑罚为前提.也正因如此,共同犯罪中不论其是否被判处刑罚,全体共同犯罪人都应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而且,对“物质损害“应作广义的理解,并将精神损害赔偿也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以适应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顺应注重保护公民精神利益的世界法律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