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异化是在不自由、受奴役、被强制的情况下,自己做出而又异于自己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异己的,非已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不是自己的行为.因此,异化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障碍,二者成负相关变化:一个人越是异化,他受他人意志支配的异己的、非己的行为便越多,那么,他便越缺乏个性,他的独创潜能便越得不到发挥,他的自我实现程度便越低.异化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障碍,使异化具有最高和最大负价值.因此,消除异化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原则:使人自由是人道正面根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正面最高原则;消除异化则是人道负面根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负面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32.
争强好胜是青年学生的普遍特点,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分寸,就可能走向反面。所以,社会、学校、家长就要适当培养青年学生“容纳异己”的精神。要加强学生对“容纳异己”客观性和必要性的理论教育,并用一些典型事例教会学生“容纳异己”。不过,针对不同的“异己”,其“容纳”的程度应该有所区别。也不能让学生无原则地“容纳”,对那些将会构成对个人、社会、国家严重侵害的“异己”,就应该抵制,不能容纳。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Q大学的三个维族大学生在北京异己文化中学习及生活经验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维族大学生在校内及校外各种人事互动中获得了积极和消极体验.积极体验大多来自校内,消极体验则主要来自校外.积极体验使他们产生了尊重和包客的感觉,有助于个体融入异己环境,而消极体验所产生的心理不适则驱使个体倾向选离异己环境.维族学生开展的族弊活动,为他们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不断适应异己环境.长时间的异族文化生活经验有助于个体融入异己环境,但不能改变他们回归原民族传统的趋向.  相似文献   
3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科学的发展,宗教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以与时代相适应的方式不断地发展着.宗教的影响力有所扩大,人数增加快、幅度大,宗教信徒的总体素质也在提高.本文在思考这些现象的基础上,从社会异己力量的存在以及宗教自身的世俗化这样内外两个方面作了浅要的分析,并得到了一些探索性启示.  相似文献   
35.
女性形象作为新感觉派小说叙事的焦点和中心环节,充分展示了新感觉派作家的建构能力。作为男性作家而进行的女性建构,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基于性别差异上的种种隔膜,另一方面又以他们想象力的板致演绎填补着这一空白。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这一建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6.
翻阅时下的一些报刊,"异化"一词的使用频率颇高.然而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却发现,作者们大都是望文生义,用错了"异化"的概念. "异化"(德文"die Entfremdung",英文"Alien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和"Alienare",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的支配等意思.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控制)主体本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根据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后来,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进一步揭示了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异化这个概念在我国有近百年正确使用的历史,主要在学术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