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何锌 《新闻窗》2014,(5):32-32
很长时间里,各媒体都在加强社会新闻的报道。打开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我们都能看到社会新闻正占据越来越多的眼球。但,在很多人眼中,社会新闻仅仅是线性传播中的"过客",它无法承载重大的社会主题,在深度的开掘上更无文章可做。为了进一步展现出社会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力量,媒体人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得出了使其摆脱困境走上新台阶的方法——组合型社会新闻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张力。  相似文献   
52.
正中韩两国新一届政府执政后,两国均对彼此间的外交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韩国朴槿惠政府从建立东北亚地区和平合作体系的外交目标出发,调整了李明博政府时期"亲美疏华"政策,选择进一步充实中韩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政府也在2013年首次明确将周边也视作中国外交的首要外交政策方向,更加重视与包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共同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两国均向对方国民众开展公共外交和多样化的传播活动,以期获得对方公众对己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推进国家利益、改善外交关系。基于此,本文选择中国驻韩大使馆与韩国驻华大使馆、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与驻华韩国文化院  相似文献   
53.
分析了隐性知识传播的特点,总结出了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的一些影响因素,运用微分动力学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影响隐性知识传播的解的主要参数控制,通过案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在传播过程中改进隐性知识传播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54.
女训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礼教规范和言行准则。卷轶浩繁的儒家典籍不仅包括对女子的训诫内容,还存在大量出自女性之笔的女训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女四书》。  相似文献   
55.
高颖盈 《文教资料》2012,(25):147-148
在全媒体时代,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与日俱增。本文分析当今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的特点和问题,论述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和传播范式,并从大众传媒与高校两个维度探讨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理性地就业。  相似文献   
56.
李林容 《青年记者》2012,(25):54-55
电视娱乐的意识形态性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永恒的存在。社会是由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元形式构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人类体验自身与其生存境遇的关系的方式。而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是无形或无意识的,当今电视传媒已将意识形态裹挟于生活性传播中,试图以生活般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央视春晚在观众见仁见智的评价当中锐意改革,直面批评,推陈出新,从节目形式到舞台架构无不有大动作,在观众较为排斥的广告方面,亦取消了冠名、植入、插播等形式。然而,蛇年春晚中一个插播于节目间隙的广告,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以及舆论的持续关注和广泛赞誉。这个名为《迟来的新衣》的广告是央视《春节回家篇》系列公益广告之一,出现在反映农民工题材的小  相似文献   
58.
视频类信息一直是说服性传播中的重要信息类型,本文结合视频类信息自身的特点,归纳出视频类信息在说服性传播中的五大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9.
文泽天  张窈  甘雪婷 《今传媒》2013,(11):155-156
以对兼职机构和兼职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四个部分考察兼职机构的信息流通和发展现状:基本信息部分、中介传达信息部分、大学生反馈及辨识信息部分和对中介整体认知部分,并从“中介性传播”的角度分析其良性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0.
周立德 《记者摇篮》2012,(12):21-22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落后、灰暗的社会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媒体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心理?要消解这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首先应重塑的是媒体的健康、光明、向上心理。那么,如何才能让媒体保有阳光心态,进而实现"良性传播"?一、"坏事传千里"的心理成因公众之所以热衷"坏事传千里",同时又会自动过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