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557篇
科学研究   77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8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51.
152.
在素质教育中,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模式是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关键。而目标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先进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作为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153.
创造性是人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 ,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还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它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在以前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学模式死气沉沉 ,孩子总是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 ,教师进行简单地知识灌输 ,幼儿被动地接受 ,这样 ,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思维被忽视了。陈鹤琴先生曾倡导 :“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就让他自己做 ;凡是儿童能自己想的就鼓励儿童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世…  相似文献   
154.
在语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以此为方向,我结合语教学实践,对开放性教学进行了整体改革实验。这项实验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相似文献   
155.
一、假质疑。课堂上由学生来提问,把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看起来,似乎应该是教育观、学习观的质的飞跃。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却是:学生提出了问题(这一环节占用的时间固然也是不会很多的)后,教师往往是敷衍一下一带而过,甚至置之不理.自顾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的问题等于没提,除了耗费课堂资源外,唯一的“作用”就是成为显示教师体现教学民主的装饰品。可能有的教师会说: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让学生牵着鼻子跑,那还能完成教学任务吗?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6.
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正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知识的繁衍地———教育也倍受震撼,从来没有一个历史时期象今天这样,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此依赖于知识的贡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时代,应树立“终生教育”、“创新教育”、“教育产业”三种新的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知识的传授、应用、创新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体制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规模、创新等等。我国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为基本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准确性,强调的是知识的记忆。它是把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57.
158.
ISO9000质量体系蕴涵的现代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校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构建了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带来了教育观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突破,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9.
蒋梦麟在探索中国教育改良的过程中,视教育为培养"活泼泼的"人的过程。他要求抛开传统教育目的中的"主人翁"思想,塑造"活泼泼的个人";强调教育过程"多育并举",造就"健全的个人";要求以人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以期实现"强民""强国"之理想。这些教育观念对当今教育实践具有可贵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0.
在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是坚守黄土地的老一代农民艺术形象。在孙玉厚的家庭教育观中,他既有乡村优秀传统道德观,又有根深蒂固的宿命观。通过分析孙玉厚的家庭教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老一辈农民在时代变迁中所承载的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