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7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散曲的写景抒情之作在内容主题方面,或纯写景,或抒发爱景、归隐、离别、羁旅之情,而元代社会十分突出的民族矛盾、民族压迫的现象,却得不到应有的反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蒙元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外,还与当时汉族作者汉民族意识有所弱化有关。在艺术手法方面,元散曲作家还大大发展了以人物入景、以作者自我形象入景的艺术手法,值得后代诗词家借鉴。  相似文献   
72.
[正宫]醉太平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作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张可久,字小山,元代庆元(今浙江鄞县一带)人,一生写过很多散曲。这首《醉太平》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  相似文献   
73.
74.
城市既是元代散曲作家的生存空间,也是他们重要的审美观照对象。较之唐宋文学,元曲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反城市"文化倾向。元散曲作家采用远距离聚焦的态势观照城市,以乡村为本位,总结历史教训,对城市文化的弊端进行强烈而尖锐的批判。他们对城市的观照态度,暴露了古代作家群体在城市表现方面共同具有的"先天性"缺陷,同时也折射出被边缘化的城市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5.
汤式是元末明初的散曲作家,但因为生于元末明初散曲已经走向式微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更由于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落魄江湖。正史无传.所以众多评家在谈到散曲艺术时极少提及汤式。即便提到也仅一笔带过。其实汤式作品内容丰富、艺术性强。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他的散曲:“如锦屏春风”。  相似文献   
76.
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作为散曲研究的材料很完备,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中仍有诸如断句、脱韵、字词讹误、次序颠倒等不少疏失之处,本文从曲律、曲韵对其中的末字失韵现象进行校勘,以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77.
【原文】 喜春来·探春 梅花已有飘零意,杨柳将垂袅娜枝,杏桃仿佛露胭脂。残照底,青出的草芽齐。  相似文献   
78.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9.
南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的思想内容,从其背景考察、文本剖析和研究综述来看:简明地分别予以概述,就是爱国与隐逸。虽其原因极为复杂,但主要还是来自创作主体的创作理念,故归纳为三:即狭隘的民族偏见、僵化的愚忠意识和传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由此,进而就涉及的异族入侵问题、忠君爱国问题和人生主动性抉择问题,在强调抛弃封建传统价值观和历史因袭的前提下,进行了独立而严肃的评说。  相似文献   
80.
张可久的散曲几乎涉及元代文人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出了他一生郁积的情感,发出了内心痛苦的呻吟,保留了传统文人的矜持与含蓄,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儒雅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