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1篇
教育   855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8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董仲舒、朱熹是儒学思想史上两面耀眼的旗帜。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都是儒学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都从不同角度创立了完备的封建伦理体系。文章从天人关系、人性论、义利观、伦理纲常等方面比较了董肿舒与朱熹伦理思想的异同,探讨了朱熹对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2.
朱熹《诗经》的研究成就之所以超越前人,在于他有一套与汉唐学用经学方法解读《诗经》不同的学读诗法,他认为读《诗》应从吟咏性情入门,注意《诗》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他将读《诗]泊过程分为虚心熟读本;择各家注解,晓名物训诂;体身玩味,推类义理三个阶段,从求诗人本意入手,最终推求出圣人垂教之意的理学结论。这种从学出发的读《诗》方法,最后仍挣脱不了理学的桎梏。这是由他“格物究理”的理学目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3.
标志王阳明思想转向的“龙场悟道”,其酝酿过程的起点可追溯至阳明早年的另一起精神事件“亭前格竹”。“亭前格竹”的失败,使阳明对朱熹格物学说产生了怀疑,激发了他调整自己致思方向的决心,并最终提出了一条与朱熹专从外物中求知识、求物理完全不同的新思路。“龙场之悟”的中心内容,是格物问题以及心与理的关系问题,经此一悟,问题终于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这标志着阳明思想转向的完成。  相似文献   
94.
那秋生 《健身科学》2012,(11):12-12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人,为北宋名相,他被赞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语)。范仲淹自称"范(?)后人",诗曰:"翠峰高于白云闲,吾福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题翠峰院》)从小就懂得立志的范仲淹,有一次看到算命先生,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没有理睬他,范仲淹不好意思地说:"不然,你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点纳闷,就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就回答:"因为只有良相和良医可以救人。"  相似文献   
95.
所谓欲望,包含生理性欲望[本能]和满足生理性欲望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加欲]及理性的所望[希望]等意义。朱熹认为先验具有的道德性和属于人之自然本能的生理性欲望是天理。然而,他指出存在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的加欲。在他看来,加欲必然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成为私欲的根据。与之相反,王夫之认为加欲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王夫之的观点,加欲不是私欲的根源,私欲也不是加欲的直接结果。朱熹想通过消除利己心恢复先验地存在的普遍之道德原理来解决与现实相关的诸多问题。他认为先验普遍的道德原理之存在不是被确认的事实,而是一个信念体系,因此对同意此观点的人可以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而对不同意此观点的人,有可能成为空谈。王夫之把不断变化的气之运行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认为生理性欲望的发现和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的加欲和私人欲望的私欲等不应是被排除的对象,而应是被调整的对象。在他看来,所谓人生不是由先验不变的道德伦理构成,生物学的欲望与不停地重新形成的道德原理有机结合,实现公共义的人生。这种观点深刻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具体现实之重要性,对生活中必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等能够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因此,这种欲望观可以说是指向由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调和而形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96.
家,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处所。所谓开天辟地,就是人为自己筑造得以存在的处所(家)。为"乾坤""立极",就是人为自己开辟天地,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确立以"仁"为天地之"极"。人开辟天地、筑造世界必须以"仁"作为支柱,才能支撑起人得以存在的处所(家)。对于如何才能持守"仁"这天地之"极",则只有通过"精一",即由"诚"而达到"执中"、"用中",即把握"道",从而实现对"原于性命之正"的"道心"的持守,实现天地之"极"("仁")牢固地树立。  相似文献   
97.
朱熹的《诗集传》集古文、今文、汉学、宋学之大成,在《诗经》研究史上是继《毛诗郑笺》、《毛诗正义》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通过考证《诗集传》的成书过程,揭示朱熹对《诗集传》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独到的创新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对古老的文化经典《诗经》进行一次全面的领悟。  相似文献   
98.
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也是一位热爱大自然、极富生命情趣的人。朱熹在福建的福州、南平、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等地留下了榜书、题名和诗刻等不同类型的摩崖石刻。朱熹在福建的摩崖石刻的价值体现在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朱熹的书法艺术、理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提升摩崖石刻所在地的旅游文化品位。研究朱熹在福建的摩崖石刻,对推进朱子文化研究,进而展现出伟人朱熹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
100.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论上,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即“先立乎其大者”为宗旨,提倡简易工夫。而朱熹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兼顾,同时并进。朱熹为学主格物穷理,陆九渊重发明本心。朱陆方法论上的认识差异,是由于他们哲学本体论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