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清代戏曲发展史》第三章《晚清异军突起》从观点到结构、从语言到材料,与《近代传奇杂剧史论》太多相似,本文据实直陈,并对这种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2.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杂剧作品中不仅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敢于反抗斗争的下层人物形象,而且也刻画了一批对下层人物横加欺压的恶人形象,包括贪官污吏、地痞流氓、权豪势要、富豪恶少等,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风情、人文面貌、阶级关系。这些恶人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山西戏剧是山西古人的灵魂之声,是山西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通过对元代社会的腐败黑暗的深刻揭露,塑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他的作品以颂扬斗争精神为主调,以尊重人格、体现自我为重音,成功塑造了最高尚最聪明的卑贱者,体现了作者人本思想和民主理想,也体现了民族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杂剧作品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其剧作一再替女性发出备受压迫的心灵呼声和不甘示弱的精神呐喊,这在以男权为绝对主导的文学发展史中是难能可贵的。关所处的特殊的时代环境和文人边缘化的社会环境固然是促使他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但是这种女性意识更具有之前和之后作家没有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说起海外的中国通俗文学研究,日本无疑是一个首先要提起的学术重镇。之所以这样说,有如下几个理由:一是日本公私藏书机构的通俗文学收藏极为丰富,尤其是一些在中国本土已经失传的通俗文学作品,小说如《游仙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相平话五种》,戏曲如《元刊杂剧三十种》,为此上个世纪有不少研究者如孙楷第、王古鲁等到日本寻访通俗文学资料。二是日本是最早研究中国通俗文学的国家之一,许多前辈学人如狩野直喜、盐谷温、青木正儿、长泽规矩也等,得风气之  相似文献   
17.
乐明 《上海集邮》2014,(7):9-11
7月6日《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鄂皖赣交界的湖北黄梅县城(431500)东北7.5公里的多云山。史料记载,黄梅采茶歌在唐朝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每年春天,茶农们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在漫山遍野的歌声中,采茶戏孕育成熟。清道光九年,  相似文献   
18.
白朴的心路历程与其剧作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金元易代之际以文学世家的名士身份投入杂剧创作的先驱者之一。由于深深感戚于故国沦亡和家道中衰,白朴一生以孤高自守,淡泊荣利,“放浪形骸,期于适意”,有着迥异于关汉卿、杨显之等市井作家的鲜明个性特征。其剧作亦因此而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文化特点,远较他人突出地表现出传统文士在时代大潮冲击下的局促、困惑和躁动不安  相似文献   
19.
昭君母题文学孕育了许多文学子体,有抒情类也有叙事类,而叙事类作品成就较高,其中《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变文之后,有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元明清作家的许多同类作品,至现当代又分别有郭沫若、曹禺的《王昭君》问世。这类作品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嬗变轨迹明显,主要表现在主题思想由浅显到深刻,人物形象由扁平到圆整,艺术风格由质朴到典雅。  相似文献   
20.
吴伟业的两篇集外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又号鹿樵生,江南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清初文学家。不仅以诗歌著名一代,而且擅词曲,工书画,并有传奇和杂剧行世。吴氏的专集,最早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的十卷本,后有《梅村集》四十卷,由他的学生顾湄编定,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收进《四库全书》。清末宣统年间,董康在北京购得一部《梅村家藏稿》抄本,共六十卷,其中有朱笔校注,称“先大夫”云云,显然是吴伟业之子的手笔。所收的诗文,溢出四十卷本百余篇。董康将此本整理后收入《诵芬室丛刊》,于宣统三年刻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