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1篇
教育   586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现代历史的特殊性与林语堂本人思想情感、文化心理、个性气质等的复杂性,使他不但复归传统与道家文化,而且选择道家文化为其文化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72.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73.
董为国 《英语广场》2020,(10):10-13
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域下,对《浮生六记》林语堂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1939年译本和1942年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并从篇章结构、文化负载词和注释三个方面对两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942年译本在1939年译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译,在整体上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运用了更多的归化策略,甚至运用了"编译"的手段,让西方读者易于接受,产生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浮生六记》林译,特别是1942年译本对中华典籍英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4.
林语堂提倡以艺术的方式优游人生,他的人生哲学沾染着浓厚的闲适享乐的色彩。看似以闲适享乐为主调的林氏的快乐人生哲学,其实是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的:它以浓淡适宜的关于人生的悲剧意识为其人生画面的底色;用智者独具的达观的人生态度来乐处人生;对人生的目的不作漂渺的幻梦或形而上的追问,而以生活本身为人生之目的;闲适享乐地优游人生是他艺术地应对人生的方式,是其人生哲学最显层的形态。  相似文献   
75.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吸收和输出是其必要的关键环节。如何更多地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促进语言输出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个人经历,来探讨林语堂文化身份的构成及影响林语堂文化身份的因素。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为例,从"文化替代""文化补偿""文化简介""文体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二语习得输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文化输出是与文化拿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动宣传自己的思想与文化,以使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但应该输出什么、怎样输出,林语堂的"文化输出"策略特别是他输出的成功经验无疑会给我们以诸多启发和认识。  相似文献   
77.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是林语堂最为钟爱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化取向代表了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78.
Bassnett提出了诗歌翻译中“Transplandng the seed”这一概念,但她并未对“seed”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文章从Bassnett、Newmark、Bamstone、林语堂、翁显良、许渊冲、刘重德等中外译家的相关论述着手,分析诗歌翻译该翻译什么、侧重点又是什么等问题。虽然“诗无达诂,译无定法”,但中外译家的认识却颇具共同之处:译诗首先保留的是诗之内容,是“精神”、“神韵”或“意境”,其次才是形式。完全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应保留原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79.
《动人的北平》是林语堂先生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真正地体现出了散文的"散",通篇读来,就像一位老人在北平的街上悠闲地散着步,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文章描写的场景多变、涉及的人群多样、展现出的生活状态多姿多彩;但是,文章的内容多而不乱,散而有"神",最终落脚到一个词——动人。  相似文献   
80.
辜鸿铭和林语堂两位学者曾以全力投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介绍工作,他们以文化保守主义为视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参照,批驳西方歧视与偏见,致力构筑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良好形象,为中西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作出了贡献。本文在分析二人对外介绍同与异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外介绍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