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9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 毫秒
11.
建立测定铁包金中槲皮素含量的方法;考察铁包金中槲皮素提取条件的影响。采用RP—HPLC对槲皮素进行定量测定,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45:55),检测波长256nm;结果显示此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n=6)。因此本方法分离良好,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银杏叶黄酮单体成分槲皮素体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银杏叶黄酮单体成分槲皮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G2,MTT法检测其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缺口末端核苷标记(TUNNEL)法检测其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银杏叶黄酮单体成分槲皮素使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效率下降,使凋亡细胞数增加(P〈0.01),两者均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银杏叶黄酮单体成分槲皮素具有与银杏叶总黄酮相似的作用,对体外培养的人HepG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以PTP-1B抑制作用为模型对稀莶草各分离部位和有效成分进行体外筛选,确定了稀莶草降低胰岛素抵抗活性成分.通过反复柱层析得到一个活性成分经紫外、红外、1H—NMR等波谱分析确定化学结构为槲皮素,确认它即为稀莶草降低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珠芽蓼中没食子酸、绿原酸和槲皮素的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柱温40℃,以1%冰醋酸水溶液-1%冰醋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72 nm(检测没食子酸)、350 nm(检测绿原酸、槲皮素),流速为0.8 mL·min-1.结果表明没食子酸、绿原酸及槲皮素分别在0.2568μg~1.712μg(r=0.9992)、0.2898μg~1.932μg(r=0.9995)、0.01772μg~0.1181μg(r=0.9993)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2%(RSD为2.28%)、101.6%(RSD为2.39%)、100.6%(RSD为1.02%).本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适用于珠芽蓼药材中3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槲皮素与蛋白质在pH=4.20条件下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特征,并以此建立了测定微量蛋白质的新方法。考察了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对牛血清白蛋白,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5.0mg/L。检测限57.5μg/L。方法用于人血清试样中总蛋白的测定,结果与经典的考马斯亮兰法一致。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倍受大家普遍的关注。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人民GDP的不断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各种污染和自然资源被大量的破坏,粮食不足,能源短缺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法规的滞后矛盾的出现,再加上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爆发,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频繁,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利用壳聚糖(CTS)与香草醛合成改性壳聚糖席夫碱衍生物(VCG),将其滴涂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薄膜,通过吸附富集电子介体Fe(CN)6^3-,使其固定在电极表面,制备了壳聚糖席夫碱衍生物修饰玻碳电极(Fe(CN)6^3-3-/VCG/GC).以此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铂电极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用循环伏安法对槲皮素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在pH 6.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氧化峰电流与槲皮素浓度在10^-4~10^-2 mol/L范围内呈比较好的线形关系,可用于槲皮素测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方法对山桃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11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a)、硬脂酸(stearic acid,2b)、β-谷甾醇(β-sitosterol,3c)、山柰酚(kaempferol,4d)、槲皮素(quercetin,5e)、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6f)、柚皮素(Naringenin,7g)、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side,8h)、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pyranoside,9i)、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7-O-α-L-dirhamnopyranoside,10j)、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k)。化合物1,4,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权彦  田咏华 《科技风》2014,(19):79-79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制取槲皮素时的酸浓度、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结果:最佳制取工艺为产率0.4797,实验条件是3%浓度的硫酸,温度为80℃,时间为90min。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花红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并建立花红分散片的质量标准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槲皮素的含量,同时对药物的溶出度与普通片的进行对比测定。结果:按处方制备的花红分散片各项指标均合格,并且本品比普通片的溶出速度有显著的提高。结论:本实验中槲皮素在0.027—0.14u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6%(n=6)。本实验所研制的花红分散片处方合理,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