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选用2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亲本及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分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单棱期和二棱期的持续长短可作为衡量小麦冬春性的一个内部发育指标,杂种的穗分化进程介于双亲之间,但存在“倾早现象”;正反交间存在显著差异,组合选配中要品种的生态类型,并造反适当的正反交组合。  相似文献   
32.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技术性表演通过艺术的填充,重现现实生活。"剑"在武术中可以称为"百兵之君",古代盛行佩剑,佩带在身上的剑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同时,"剑"在军事中也有着较重要的地位。艺术化的长穗剑演练,运用音乐手法,促进和影响着长穗剑演练所表现出来的表演效果,从而使其表演更加具有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33.
将单倍体水稻SAR的幼穗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建立再生体系;并对再生植株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AR幼穗在组织培养后有加倍现象;倍加单倍体(DH)花粉粒育性良好;籽粒的果皮为红色。微卫星标记结果表明部分DH自交后代是纯合的。纯合单株与无色果皮的二倍体水稻正反交结果表明:F1果皮颜色由母本决定;F2果皮全部为红色;F3出现红色:无色=3:1的分离。初步判定,SAR中含有果皮红色基因;果皮红色性状的遗传是由核内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并受母体影响。  相似文献   
34.
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氮肥不同追肥时期及比例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追肥时期及比例对小麦粒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平均灌浆速率,特别是最大灌浆速率及缓增期灌浆强度来实现的。追肥量的2/3于拔节期,1/3于孕穗期施用,可以提高平均灌浆速率,适当延长缓增期持续天数,提高缓增期灌浆速率,达到提高粒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5.
芦苇画艺术主要以野生芦苇的叶、秆、花穗为原料,经过整料、剪贴、熨烫、描画、粘贴、装裱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创作而成,本论文详细论述芦苇画制作工艺要点及芦苇画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6.
<正>上世纪80年代,经纪人安德森看中了一位高挑美丽的校园女生。她来自美国中西部,是一位公认的大美女,只可惜唇边长了一颗大黑痣。那一年夏天,女生在地里帮大人剥玉米穗,安德森一次次来找她,把她介绍给一个又一个客户,但却屡遭拒绝。客户们的理由千奇百怪,归根到底都是嫌她嘴边有那颗黑痣,  相似文献   
37.
38.
小麦倒伏及其对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皖麦19、内乡188两个小麦品种生育后期不倒伏及倒伏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株高、茎杆第二节间长及其机械强度、倒伏指数等性状在倒伏与不倒伏材料间有明显差异。同时表明,倒伏使内乡188千粒重降低11.6%,且以麦穗上部及各小穗第一粒位籽粒的粒重下降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39.
本文通过对我省四年来大小麦高产攻关试验总结,分析高产大小麦穗粒结构和群体发展特征,提出大小麦667m2产量超350kg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0.
《滁州学院学报》2016,(2):70-74
筛选"免晾晒"小麦品种(种质),实现小麦籽粒在穗上脱水至安全水分后直接入仓是小麦规模化生产的新需求。以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及部分新育成苗头品系为材料,于小麦蜡熟初期至收获期,测定了籽粒含水量、脱水速率和穗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蜡熟至收获期不同小麦籽粒含水量呈"慢—快—慢"的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3.07%,14.77%和3.06%(5月29-6月1日籽粒含水量),白皮(半冬性)小麦品种同期籽粒含水量高于红皮(春性)小麦品种,并随籽粒成熟度的推进,差异逐渐缩小;不同小麦品种间籽粒脱水速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小麦具有脱水快的特性,1天内籽粒水分可从25%脱至13%左右(5月30-31日,6月4-5日籽粒含水量),其中脱水最快的品种为新麦26,为4.83%/d,最慢的品种为生选6号,为3.13%/d;相同籽粒含水量下不同小麦品种穗发芽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红皮小麦品种穗发芽抗(耐)性明显高于白皮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