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95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9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法律首先用价值分析来衡量其调整对象,以决定规范的导向。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在价值关系上既有相互背离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价值上的背离与互助决定了高等教育和资本市场对接非以法律的权威手段难以有效调整其多元化的利益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52.
清末军制的演变与新军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后期,为适应日益紧迫的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清王朝军队开始了强弱兴替的演化过程,其军制变化呈现出由封建化向近代化发展的趋势。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清政府改换军制的机会,打入新军,实行“运动新军”的战略。辛亥年中,革命党人领导部分南方新军倒戈起义,汉族地主实力派控制的新军见机转向。新军的背离使清王朝最终被倾覆,但各地新军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迥异,属性复杂  相似文献   
153.
154.
对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进行深层对比性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存在"背离"取向,但在实践层面却存在"合流"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闭门之困"(实效危机)与通识教育的"进门之难"(生存困境)正是两者走向"合流"的契机。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在对象的互容、内容的重叠、方法的交融以及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是两者"合流"的理论基础,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隐性课程、学生社区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则是两者"合流"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5.
陷阱一:背离原文,曲解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6.
《新京报》2008年10月25日曾报道,某初中生因害怕家访杀死女班主任。当人们聚焦于事件的缘由,评判其中的是非曲直时,作为教育研究人员,笔者认为,家访——这一在中小学校普遍采用的教育措施,本身就应成为被进一步审视研究的对象。家访究竟因何而生?其目的意义何在?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访是怎样逐渐背离人性的?  相似文献   
157.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认为“声无哀乐”,乐之“声”与人的感情无关,音乐也没有治世功能,这是对儒家传统乐教的背离;即使有些看法和传统乐教类似,也貌同而实异.导致《声无哀乐论》对传统乐教背离的根源在于嵇康偏爱的玄学对儒学的背离.  相似文献   
158.
德性与幸福具有一致性,因为德性有利于实现幸福的客观内容,有利于增进幸福感。现实社会生活中,德性与幸福之间可能出现背离,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幸福是多样的,德性与幸福的现实统一须有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幸福的因素很多。我国现实中德福背离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不够发达,制度不够健全,道德面临困境,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变化。在我国,促进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优化制度安排,加强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9.
《红楼梦》在全篇构局上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均归属于"薄命司"中,但其中惜春因勘破红尘而在大厦将倾之时清醒自救、主动皈依佛门;李纨一生在自我设计的人生轨迹上行走,并最终获得凤冠霞帔的人生补偿,其一生虽然平庸,但未见悲剧;巧姐在母亲王熙凤的余庆庇佑中幸免于难、回归自然。这三个人物虽名在"薄命司"中,但实为"薄命司"中非薄命人物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0.
边树政 《巢湖学院学报》2004,6(1):109-112,115
清代民法为任何一个对法制史有所涉猎的人所熟悉,但人们大都是从清代官方的表达中对它加以了解的.美国学者黄宗智在<清代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一书中,从几个方面论证了清代法律制度的实际运作与清代官方表达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即实践与表达的背离.这使读者们不得不努力追忆以往所读过的清代官方表达与前人著说,与黄先生的观点做一番对照,以探求历史的真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