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教育   769篇
科学研究   34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1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阐述了绿色GDP核算体系中环境与自然资源损耗、收益与可持续的概念及其关系,并通过资本理论引入环境与自然资源损耗的三种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相互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2.
近年来北京现代制造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总量约束和行业竞争约束.现代制造业要立足于首都所具有的教育、科研、人才、基础设施等城市竞争力优势,通过发展来带动整个北京市经济的增长,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3.
辽宁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1年辽宁省及其14个城市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由此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态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全省人均生态赤字为1.31 hm2;资源和资源加工型城市(盘锦、鞍山、辽阳、本溪和抚顺)构成了生态严重超载的"黑色带区",其生态赤字高达2.45hm2~5.23hm2/cap;仅锦州没有生态赤字,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化石能源消费是生态负荷的主要来源,全省该项足迹为1.63 hm2/cap,占总足迹的67.3%;上述生态赤字最高的5市的化石能源足迹比例更高,均在75%以上.耕地类生态盈余主要分布在锦州、铁岭、葫芦岛和盘锦,赤字主要分布在大连、本溪、抚顺和丹东,全省耕地略有盈余.全省水域类生态盈余较高,主要分布在大连、盘锦、葫芦岛、营口和锦州5个沿海城市及丹东市.绝大部分城市出现牧草地类生态赤字,所有城市的林地略有盈余.辽宁省各市的生态效率(单位生态足迹的GDP值)很不平衡,最高者(沈阳)是最低者(阜新)的10倍多;工业产业链级高(如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达的城市的生态效率高;工业不发达或产业链级低(如资源开采和资源加工业)和服务业不发达的城市的生态效率低.文章针对生态足迹的结构和地理分布,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战略取向建议.  相似文献   
74.
资源范式的证伪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念平 《资源科学》2001,23(4):26-35
迄今为止,所有关于自然资源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是有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这一基本认知之上的。但是如何仅仅根据这样的认知并不能将自然资源与自然物质和能量区分开来,也不能准确地界定自然资源。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自然资源与人类是共同起源的,是与人类的知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而且自然资源的范围、质量与数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知识积累和科技发展水平。所以,自然资源指的并不是自然物质的能量本身,而是人类在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而开发出来的附着于自然物质和能量之上的使用功能,自然物质和能量仅仅是承载自然资源的载体。对自然资源物质概念的否定必然会导致所有关于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体系的调整或重建。同时由于自然资源也是其他许多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础,因此自然资源科学必将会成为超越自然、社会与人文科学之上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5.
真实发展指标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量区域发展的GDP核算体系存在明显缺陷,本研究开发了真实发展指标(GenuineProgressIndicator,GPI)作为新的可替代方法。GPI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账户,根据所创建的方法学本文以苏州、宁波、广州、扬州为案例进行研究。测试结果验证了单纯以GDP衡量发展的缺陷,而GPI则能有效地衡量城市可持续性,评价经济增长的效益和成本。  相似文献   
76.
The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Resear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research body specializing in the explor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related hi-tech inter-disciplines. It was a joint venture co-established by CAS,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Shandong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Yantai o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相似文献   
77.
《资源科学》2011,33(10):2011-2013
《资源科学》原名《自然资源》,1977年创刊,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到2000年,历经5届编委会(见附录),3次变更刊期,4次更改封面,6次调整版式,共计出版发行24卷115期,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不含简讯、告示、简介等)1500多篇,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有关资源分布、利用、配置的科学研究成果。期刊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78.
《资源科学》2011,33(12):2417
《资源科学》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在每月的中旬出版发行。本刊登载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评论,介绍学科的前沿动态,为发展资源科学理论和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为培养资源科学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79.
封志明  肖池伟 《资源科学》2021,43(11):2147-2159
自然资源分类对自然资源管理和资源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基于自然资源的科学内涵,通过追踪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梳理与对比分析了自然资源的传统与经典、学理与属性、法理与管理等分类特征及其发展。综述表明:自然资源分类聚焦于学理、法理和管理三方面,在学理分类上国内外保持相对一致性,但法理与管理分类上差异较大;现行分类存在体系繁多、边界重叠、交叉重复等问题。国际上,20世纪初期以前单门类或特定区域资源分类研究已相当深入,自然资源分类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1960年代以来,日臻完善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推动自然资源分类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地理学、资源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分类思想“群星荟萃”,尽管迄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但已构成自然资源学理分类的思想基础。在中国,自然资源分类研究大抵以20世纪50—60年代开展的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为分水岭,单门类资源分类研究发展较快、综合分类体系初见端倪;系统性、综合性的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及《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问世为重要标志,尤以自然资源属性和用途的多级分类方法应用广泛。目前国内总体处于统一自然资源分类探索阶段,在政策层面已得到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有必要科学认识和厘清不同自然资源分类的特征与作用,以期对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化和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0.
沈镭 《资源科学》2021,43(11):2160-2172
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分类是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履行其管理职责、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实现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战略任务的最基础性前期工作。针对学术界、管理层和实际工作者对自然资源分类的不同意见和分歧,本文创新性地从空间、属性、用途、管理等视角提出了一个含有3个一级大类、11种二级门类、62种三级类别的新分类框架和分类方案。该方案不仅区分了自然资源的地理空间,便于分类管理和实际操作,而且区分了自然资源的不同用途与属性,很好地反映了作为物质或能量的自然资源与作为环境条件的自然要素之间类型上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推进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完善,并与国际接轨、提升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能力,以及推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与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等部门在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重大任务和目标上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