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才高八斗     
南北朝时期,在江南有一位大诗人,叫做谢灵运。他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把看到的景物写进了诗里,刻画得栩栩如生,受到文人雅士们的喜爱。他的诗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  相似文献   
82.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晋末宋初谢灵运诗歌中以<登江中孤屿>为代表的典型山水诗,从其山水诗写作的社会、思想背景等方面,肯定了谢灵运山水诗的重要历史地位及重要过渡性意义.  相似文献   
83.
谢灵运诗受《诗经》、《楚辞》的深刻影响,表现在三方面:由简单袭用二者词语到自觉吸纳熔铸其意象,独成面貌;在继承了《诗经》含蓄蕴藉表情方式基础上,又有所拓展;借鉴《楚辞》的意境创造,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在把握山水诗艺术意境创造规律的基础上,自铸诗境。  相似文献   
84.
柳宗元一生,尤其是他的晚年与佛教特别是天台宗、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佛理对其贬逐心态的调整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人生道路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诗人认为儒释相通,弘佛可以济儒,生活中常以统合儒释为己任,身体力行,并体现在山水诗等创作的审美进程中。他的诗艺因此有着新的开拓,达到一种宗教和艺术相互交织的境界。柳宗元统合儒释的精神义脉源之于谢灵运,而他的这一努力又对苏轼等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谢灵运身处晋宋易代的动乱之世,为了安定自己惊恐忧惧的灵魂,因着与佛教的种种因缘关系,他企图以般若空观来观照事物,求得性灵真奥,实现“至乎一悟出,万滞同尽尔”的彻底解脱。为此他走进山水境界,企图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观照来实现自己的“照寂”“伏累”理论。获得对般若性空之宇宙本体的证悟。而长期浸染于涅槃学的常、乐、我、净美好境界,也培养了他喜爱明净、空灵、澄澈之优美意境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正是般若空观与涅槃境界所造成的心理定势,使他的山水诗不仅表现出一种高华、朗洁、纯净、明丽之美感,而且具有一种“理”的特征。而谢灵运诗的不足,也与此有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86.
不仅由于时代的相近,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个晋、宋之际最重要的名字,总是被联系在一起,对于他们的考察也因此而有意义。文章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他们诗歌的相异之处;诗歌境界下“有人”与“无人”的对比;对自然景物“写意”与“写实”的不同描写手法;以及“情”与“理”的表现形态。这三个方面的探讨,尽管只是限于一个特定角度,但似乎仍能显现出陶、谢二人各自艺术成就差距的本质所在,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诗歌创作对于真生活、真感情的依赖。  相似文献   
87.
陆机《文赋》之后,刘勰、钟嵘等鸿篇巨制未出现之前,沈约在当时的文学批评理论上承上启下,独树一帜,被誉“为一代辞宗”。历代诗评家多从声律论的角度对沈约加以评论,很少有人重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思想《。宋书.谢灵运传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批思想,其中提出了文学史论、诗歌批评标准以及声律论。这些对后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树特别是钟嵘《诗品》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谢灵运《撰征赋》和《山居赋》篇体长大,目前的注本很少,注释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两赋注释中的部分典故、史实进行了补充、订正。  相似文献   
89.
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山水诗是谢灵运仕途徘徊的产物.他努力营造的荒寒幽寂之境、卷舒流动之境、绮丽华滋之境,为其内心不可遏制的愤懑获得暂时的安顿,在他生命处于困顿、沮丧时具有乐天知命的抚慰价值.  相似文献   
90.
陈怡良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屈骚研究及陶渊明研究,他著述不辍,在这两个领域出版多部专著,并发表数十篇与这两个领域相关或接近的单篇论文。在这两个学术领域,陈怡良教授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均有很大的影响力,国际汉学界也非常重视他的学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