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29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76篇
综合类   9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史明 《武当》2007,(9):25-28
八、迎面掌 甲见左掌被对方截压,并有被引导之虞,速将左臂放松以卸对方劲力,回收至左腰侧,掌心向上;同时,疾以右掌顺势向下拍按对方的面部,力达右掌,且须借左转体拧腰转胯之势。目视对方面部。(图9)  相似文献   
42.
李亭全 《武当》2007,(5):15-17
在近些年太极推手的赛事中,我们经常看到以力降力的“顶牛”现象和相互僵持较力的摔跤却又不如摔跤的场面。这种状况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少说也有20多年。远的不说,2005年第三届中国焦作国  相似文献   
43.
耕夫 《精武》2007,(2):52-52
冯志强,河北束鹿人,1928年生。自幼习少林桩功和达摩易筋经,其后几易师门,学习心意拳及通臂拳。1951年后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习练太极拳和推手,深得陈先生之真传,精研太极拳之理法,几十年勤练不辍,尤精于推手技法之运用。  相似文献   
44.
应用三维DLT方法对优秀运动员所做的跳马难度动作进行了分析,得知在起跳的时候,身体的关节角度是不同的,特别是肩的角度。踺子上板和助跑起跳上板具有很大的区别。在起跳的第一腾空中,其时间小于到最高点的时间,所以反映出快速撑马完成第一腾空。第二腾空时间最长达到平均值1.03秒,最高重心高度在2.85米,完成高难动作。在第二腾空开始的时候,增加旋转的角速度要屈臂,紧抱躯干。同时转体是表现为先慢,后快,再慢的变化。快速的助跑和达到最高的第二腾空是完成难度动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力度空间     
张杨 《新体育》2007,(4):18-19
在体操的空间.中国女孩总是能将体操柔美与轻盈的一面展现得美轮美奂.而在跳马与自由操这样的力量型项目上长久以来却不尽如意。而程菲.刚好在这个空间展现了自己的天才和实力。  相似文献   
46.
47.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从规则改革的视角,对如何通过提高竞技性和民族性来促进推手的发展进行研究。认为采取放开运动员相互攻击的部位、突破太极拳的禁锢、丰富技术素材来源、设置擂台、采取三局两胜制等改革可提高竞技性;采取突出推手运动"力和巧结合"的风格特点,取消太极拳套路考核,增设中国武技表演等改革可提高民族性。  相似文献   
48.
文章阐述了跳马教学是信息传递与调控的过程;跳马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与调控一般有同步信息、快速信息和滞后信息等.通过采用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表明,正确地应用信息反馈教学法,对加速掌握正确的跳马技术动作,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49.
“近十年,全省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35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34.5万人,中职毕业生199.5万人。这些活跃在省内外生产、服务一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都在直接或间接为我省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做贡献!”2008年8月21日,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在全省暑期职教研修班上的一段话让与会者精神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50.
要使列车从静止开始,达到某一速度,必须用机车牵引一段时间。有两种做法可达到这个目的,一是用牵引力较小的蒸汽机车来牵引,牵引所需的时间较长;二是用牵引力较大的电气机车来牵引,所需时间就短。这表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大小及力作用的时间长短这两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